图:2024年中国汽车累计出口641万辆,超过2023年出口量。
展望2025年,外部形势仍有隐忧,包括可能出现的“关税战”及“科技战”等脱钩断链风险,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更好地实现量增和质变的平衡,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按当季增速来看,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也高于主要大型经济体。由于宏观政策超强发力和改革创新政策持续落地,国际机构普遍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困扰其中的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得以化解,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正逐渐改善,这些利好因素以及新动能培育等带来的实质性进展也增强未来发展信心。
第一,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有力支持经济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既点明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利因素,也坚定指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并明确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将扩内需置于首位,同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区域战略等。总的来看,会议明确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市场和机构普遍预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值可能设定为5%左右。
改革释放巨大潜力
从各方面政策组合拳来看,财政赤字调升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接续发力。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打好政策“组合拳”,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等有力政策举措。财政发力点还包括安排发行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特别国债、推进6万亿元化债方案落地等。市场和机构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率可能提升至3.5%至4.0%。
货币政策方面,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同样释放清晰信号,强调“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以及“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展现货币政策前瞻性,并加强财政政策配合,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市场和机构预计2025年有望降准1个百分点及累计降息60个基点,并继续调降存量房贷利率。
第二,深化改革举措陆续落地,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这也是深入推进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
以改革促发展既是破解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着眼于从内部结构性改革入手,更好地释放要素资源及潜力空间,其中提到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包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创新体制机制,前者主要解决当前市场体系不健全、优化资源配置及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后者着眼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动能,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综合来看,宏观政策组合拳和中长期改革举措同频共振、相互配合,将避免出现政策短视行为,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转型取得进展
第三,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驱动新动能加快培育。从过去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高频词,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及政策布局愈发成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十一位,且成为前三十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反映在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十四年位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约30%。半导体领域,中国集成电路出口规模持续上升,2024年累计出口达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同期中国汽车出口641万辆,超过2023年全年出口量,出口额达1174亿美元。未来中国加速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将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持续新动能。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释放更大消费内需潜能。中央经济工作强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人口占比较高且地区分布广泛的农村及城镇地区将有很大的发展机会。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城镇化率持续稳步提升,但距离中高收入及发达经济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相适应。大量潜在的农村人口内需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需要持续加强。
过去五年来,中国大规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乡村振兴投资,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发展迅速,县域经济所展现的投资和消费增长活力显著。县域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消费内需潜力,2023年中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46.3%。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66%的个人消费增量都将来自县城。
国际循环提质增效
第五,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扎实推进,投资中国仍是主流。面对全球化逆流,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成为坚定维护全球化的积极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既是全球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地,2018-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FDI)规模合计达到9434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虽然全球FDI流量减少,但投资中国仍是主流。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一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497亿元(约合1023.57亿美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万家,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引资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德国、新加坡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持续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目前中国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并扩大服务业开放,2018-2023年中国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增长45.5%,制造业外商控股企业数量较2018年末增长9.8%,服务业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增长71.3%。同时,围绕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也出台诸多务实举措,包括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及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等,将为外资机构长期布局中国市场夯实基础。
第六,外部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国际循环水平持续提升。过去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愈是“逆全球化”越能激发中国企业发展信心,特别是过去六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掀起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数据显示,2018-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合计达到9529亿美元,对外直接存量增至2.96万亿美元,其间的增幅分别为24%、49%,202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外商世界投资实际使用规模。
第七,中国企业大规模、高质量“出海”。截至2023年底,A股上市企业中有接近七成的企业选择布局海外市场,企业总体数超过3500家。整体来看,布局海外为当下A股上市企业的主基调,收入规模稳步攀升。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A股上市企业海外收入达4.05万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8.5万亿元,同比稳步提升。从占比来看,A股上市企业于海外收入占到其总营收的比重达到12.2%。
虽然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及欧美小部分发达国家的投资限制,但中国企业在中东、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却持续增加,除了传统的投资设厂、中间品生产,还涵盖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的领域,对外输出技术、服务和人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作为金融机构来说,未来加强服务中国企业“出海”既有现实需求,也能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将更好地消化和利用国内产能,助力国际循环。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