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在过去一年,获得60亿美元的许可预付款,在环球经贸吹逆风下,成为中西合作难得的亮点。
新一年刚开始,又往三藩市跑了一趟,出席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盛事──“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规模最大、资讯最丰富的医疗投资研讨会,这是一窥世界各地医疗创新成果,了解产业发展动向的最佳舞台。近年,笔者获邀几乎都必参与,一来可以吸收新知识,二来可跟与会老朋友交流,似乎已变成了一个新年传统。
一如过往几年,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中国创新药成为焦点。会议正式揭幕的前几天,大批公司抢先发布买入或引进来自中国的候选药物。金融机构Stifel在会议期间亦发表报告,去年跨国大药厂向外采购的新药分子中,超过1/3来自中国,跟2019年时的零宗比较,是一个令人跃进式的变化。与会的大小药厂代表、初创企业家和投资人,在中场休息的咖啡会和深夜鸡尾酒会上都在热议。
上述变化突显了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影响力正日益增长。单以过去一年计,中国公司获得了60亿美元的许可预付款,在环球经贸吹逆风下,成为中西合作难得的亮点。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机构药物审评中心的数据,仅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的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激增了26%以上,而且过去五年临床试验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成了推进全球生物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引擎。
从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收购资产是大型药厂的家常便饭,药厂的研究部门虽然会自行研究,但他们也乐于借助其他人的发现来填补在研产品管线,有时甚至完全买断了这些公司,国际医药企业的罗氏(Roche)、默克(Merck & Co.)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是最多产的交易撮合者之一。以往这些在研创新药的交易,基本上是美国和欧洲初创的主场,中国药企以快速跟随、模仿药物为主,创新性较低,差异化较少,非主要收购目标。
不过近十多年,随着大批在美国或欧洲接受培训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发展,候选药物的品质及其开发速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就连竞争对手也承认,今天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多真正创新的在研新药。一些曾经亲临中国考察的美国创业家甚至感叹,自己正在探索的几乎所有候选药物,到中国后突然都有几个竞争对手。几乎任何东西、任何抗体,在中国至少有6个到12个竞争者;而且对手研究领先得多,许多已接近新药临床申请阶段,以美国进度去评估,领先了一年半至两年。
中国创新药企正在研究真正优良的新分子(新发现或新合成的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与美国最好的生物技术公司正面竞争。虽然最好的候选药物正在迅速被抢购,竞争也推高了价格,但中国作为以合理价格寻找一流资产的地方依然突出。Stifel在去年10月发布的调查显示,每个主要製药商的研发主管去年都至少到过中国一次,他们正进行一场寻宝游戏,除了以预付现金和股权许可或收购来自中国的新药分子,也有一些正在扩大其业务。
外资积极在中国布局
艾伯维(AbbVie)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简称BMS)在上海举办了专门的合作日活动,与本地药企会面。罗氏、拜耳(Bayer)和礼来(Eli Lilly)已经或将要开设孵化器,以与早期创业公司建立关系。在最近一个贸易博览会上,辉瑞(Pfizer)更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部分用于与本地公司合作。可以看到,未来中国会继续涌现大量创新。
中国在研创新药交易激增,一方面是欧美药企一直渴望拥有更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实验性药物公司;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放缓及创投资金流入下降,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许多尚在早期研发阶段的初创,原本可能通过创投融资或首次公开招股(IPO)上市筹集资金,被迫转而依赖交易。也许正出于这个原因,在资金稀缺的背景下,美国一些初创公司开始对这个趋势感到紧张,他们担忧会有一天所有早期药物研发都会在中国进行,然后再出口到美国,暂时看这情况不大可能出现。
中国生物技术行业虽然已日渐成熟,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程由中国研发、临床并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在全球舞台上的数量有限,只有5种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这5种创新药中,仅用于治疗血癌的BRUKINSA(中文商品名:百悦泽)和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疗法CARVYKTI(中文商品名:西达基奥仑赛)在临床疗效或销量方面击败了竞争对手。
如果以在中国发现的重磅药物来衡量成功,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目标,但如果以科学品质和可以导致未来批准的药物的创新能力为准则,肯定已经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为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