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
证券市场监管的本质,是维护和促进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竞争力,以及维护市场秩序和提升投融资效率,落脚点还是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从监管的角度出发,香港如何构建更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最重要的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要看是否真正落实投资者权益保护。在市场准入层面,相比于美股纳斯达克,港股市场采取了更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更高的上市标准,通过把控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但这也会将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拒之门外。
在监管层面,香港市场实行“严进宽管”策略,且没有制定相应的退市或降板机制,导致部分中小上市公司上市后,既缺乏做大做强业务、积极向上发展的动力,也没有退市或降板的压力,进而造成公司业务停滞、业绩下降甚至转亏、交投不活跃、流动性不足、市值骤降,并逐渐沦为“仙股”、“僵尸股”或“空壳股”。
为了维持有名无实的“壳”,中小上市公司每年还需花费数百万港元的开支,在“保壳”与“退市”之间左右为难,这也给了投机者“买壳卖壳”或短线资金爆炒的可乘之机,这些资本游戏玩到最后受伤的仍是中小投资者。
要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权益,港股监管机构是否可以考虑从源头上适度降低上市门槛?是否可以考虑制定明确的退市降板的机制?是否可以考虑设立OTC市场?是否考虑放宽中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或转型升级的限制?
其次要看是否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监管原则需要与经济发展政策相协调,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资本市场通过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工具,从而将资金投向于更有实力的公司和更有前景的项目,上市公司则可通过这些工具和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业务发展,进而推动业务升级和业绩成长。监管规则就是要确保这些资源被高效利用于企业发展和创新,通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带动行业周边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进,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要看是否符合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定位。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内地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桥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香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应把握重大机遇,发挥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枢纽功能和专业服务优势,为国际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知识和方案等支持;“超级增值人”角色强调的是香港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强大功能,它能够通过提供专业服务、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和制度优势等,促进合作各方实现价值增长。
合力完善市场机制
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监管机制改革创新领域,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港交所等有关部门正以更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持续优化监管框架和完善市场机制,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上市公司盘活存量、创造增量。
比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024/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中提及,为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港股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等,将采取若干举措包括改革创业板等。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也在探讨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上市机制、优化交易机制、改善投资者服务,以提升市场效率和流动性。业界也提出了多项建议,如撤销印花税、加快退市机制完善及创业板改革、加强衍生品设计等。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作为广大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不仅广泛关注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及诉求,亦高度重视监管机构对市场及上市公司层面的监管要求。
近期协会与多家上市公司高层及市场专业人士开展多轮次调研分析,广泛倾听中小上市公司的呼声,认真听取业内人士的意见建议,并就现有的上市及监管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助力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希望能切实帮助中小上市公司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产业转型升级难、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共同推动香港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笔者坚信,香港资本市场在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作用,不仅为内地企业提供了国际化的融资平台,还通过其专业服务、绿色金融特色和制度开放优势,支持内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整合和并购活动,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