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科技产业崛起,国际资本信心强劲。图为春节期间,浙江乌镇有机器人进行拜年表演。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华盛顿邮报》近日纷纷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存在经济严重失衡、通货紧缩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值得警惕的是,美国频繁抛出唱衰论调,背后或隐藏着对中国内地及香港发动金融战的意图。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极有可能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值得香港特区政府高度警惕。
日前贝森特公开表示,中国经济“严重衰退且极端失衡”,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失衡的经济体”,正在经历通货紧缩,并通过出口来缓解经济压力。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也发表社论,称中国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并认为中国政府未能有效刺激国内消费,反而依赖出口来削弱其他国家的竞争力。
DeepSeek崛起惊艳全球
上述言论缺乏对中国经济模式的基本了解。当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已较难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例如,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供需平衡,认为经济增长应以消费带动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然而,这种理论框架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或许适用,但在强调宏观调控的中国经济模式中,却难以准确解读中国的增长逻辑。
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并非完全依赖消费,而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出口导向战略快速发展。政府通过基建投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经济长期增长。这种模式虽与西方理论不同,但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美国政客和西方媒体对“产能过剩”的批评,本质上是以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来评判中国经济,而忽略了中国经济的独特性和韧性。
尽管美国官员和部分西方媒体持续唱衰中国经济,但国际资本市场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外资机构近期纷纷加码布局中国市场,显示出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
高盛集团上周二(2月4日)发布研究报告,强调今年MSCI中国指数有14%的上涨潜力,并看好中国科技股,认为更光明的成长前景和技术突破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有助于缩小美中科技股及半导体股票之间高达66%的估值差距。高盛指出,中国政策周期已从预期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细节和行动将成为稳定增长和支持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
高盛并称,DeepSeek的崛起意味着AI产业发展正从硬件基础设施层向软件应用层转移,这一趋势不仅对“美国例外主义”形成冲击,也为全球市场多元化发展创造新机遇,尤其利好中概科技股。
德意志银行上周三(2月5日)也发布研报,认为A股和港股的牛市已在2024年启动,预计中期将突破此前高点,并认为DeepSeek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德银预计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即将消失,并认为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者重新认知中国竞争力的关键一年,全球资本预计将加速流入中国市场。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也加快在华业务布局,包括外资券商和私募基金。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城堡证券(中国)的设立申请材料于2025年1月17日获中证监接收;同日,渣打证券(中国)首个分支机构也获准展业。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将持续升温,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扩大投资规模。
上述趋势不仅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认可,也表明中国市场在全球投资版图中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与美国官员和媒体的悲观论调形成鲜明对比。这进一步印证了美国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或许只是其政治和经济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对中国经济的客观判断。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官员和主流媒体近期频繁唱衰中国经济的背后,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舆论攻势,而是美国或将对华发动金融战的前奏。纵观历史,美国在全球竞争中惯用经济战和金融战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以维护自身的经济霸权,其策略通常涵盖多个层面,并具系统性和协同效应。
首先是发动舆论战,美国政府及其盟友的官员、媒体、智库和评级机构往往通过渲染负面经济数据、夸大风险、制造悲观预期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对手经济即将崩溃的假象。这种舆论战不仅影响投资者信心,还可能诱导国际资本撤离,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是发动金融攻击,美国依托美元霸权,通过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对新兴经济体施压,迫使资金回流美国,导致他国或地区的资本市场流动性紧张。此外,美国还会利用金融制裁手段,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企业或个人实施限制,阻断其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正常联系,削弱其国际贸易和投融资能力。
再次是进行经济制裁,美国通过操控大宗商品价格、干预供应链,甚至对重要行业实施技术封锁,以削弱对手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影响石油、天然气、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价格,扰乱对手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稳定。
最后是进行市场操控,美国的金融机构及对冲基金往往利用自身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通过大规模撤资、做空股票、操纵汇率等方式,制造金融动荡,甚至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历史上,委内瑞拉、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均曾遭受类似金融攻击,导致本币贬值、通胀飙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如今有理由相信,美国或许正试图覆製这一模式,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展开新一轮金融战。从近期美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唱衰,到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施压,再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都可能是这一策略的一环。
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长期以来在中国与国际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但如果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战打击中国经济,香港很可能成为首要攻击目标。这一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香港金融体系的高度开放,使其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作为全球最自由的金融市场之一,香港的资金进出几乎不受限制,这一特性在正常情况下有助于维持市场活力和吸引国际投资,但在面临外部攻击时,也意味着更容易成为国际资本操控的对象。
二是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为美国提供了潜在的干预手段。借助美元霸权,美国可以通过调整美元流动性、操控利率政策等方式,间接影响港元汇率,制造市场恐慌,很有可能导致资金加速流出香港,导致流动性紧张,甚至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三是国际资本的高度集中也增加了香港市场的脆弱性。大量外资机构在香港市场运作,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大规模撤资、做空港股、操纵市场情绪等方式,刻意制造流动性危机,甚至引发股市暴跌,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削弱香港的金融稳定性。
四是西方一些势力希望削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此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如果美国及其盟友选择将金融战作为战略工具,针对香港实施系统性的市场干预、施压评级机构下调香港信用评级,甚至推动某些国际组织调整香港市场规则,都可能对香港的金融稳定和国际地位造成冲击。
加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华盛顿邮报》的言论,不过是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一环。其唱衰中国经济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发动金融战的准备,试图通过操控市场情绪、诱导资本外逃、打压人民币汇率等手段,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进行金融攻击。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依然稳健发展,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依旧强劲。
对香港而言,面对可能的外部金融攻击,需要加强对市场异常波动的防范,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同时深化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联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确保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者为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