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28日,财政预算案宣布楼市全面“撤辣”,其后美国减息及中央推出稳经济措施,两大助力下,楼市大反弹,成交量创新高。但好景未能维持,现时楼价更低于撤辣前水平。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去年撤辣前是145.82点,上星期低见138.34点,现比撤辣前还要低5%。由此可见,撤辣后楼市未有预期般上升,证明辣招对楼市影响不大。事实上,过去一年短炒个案寥寥无几,相信占整体买卖不足1%。
近日有声音要求放宽印花税,但由于香港面临千亿财赤,印花税是库房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相信放宽机会不大。不过,既然楼市已不存在炒风、用家主导需求,可考虑在不影响特区政府收入之下,将印花税的缴款时间,由现时签订正式买卖合约后30天内,恢复至原来于物业完成交易后,有助提高楼宇买卖的流通量及灵活度,对楼市有正面作用,并以楼花物业最为受惠。
收楼时才要付厘印费,香港早有先例。1997年后楼市大跌,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于1999年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提及,由于当年炒卖活动大减,故将印花税的缴款时间,延迟至完成交易后,属当年提振措施之一。
曾荫权当年亦称,“由于真正的置业者不必在签订买卖合约后随即缴付印花税,购买楼宇初期财政短绌的困境当可减轻。假如因种种理由,有关的物业买卖最终未能完成,置业者也不必因为已经缴纳印花税而蒙受损失。”
直至2010年4月,楼市过度炽热,特区政府宣布“加辣”,所有住宅物业交易不论其价值,均不获延迟缴交印花税。该“辣招”至今尚未松绑。
建议恢复楼花转售
现时特区政府禁止楼花二手转售,属于“辣招”之一。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暂时取消这项措施,让近年楼市高位入市的市民,万一“上错车都可以落车”,助有周转需要的楼花业主卖楼套现。
地产市场养活很多港人,尤其不少商人将物业抵押作其他投资,但他们持有物业不断贬值,对经济造成恶性循环。特区政府去年已全面撤辣,但“最后的辣招”尚未撤。笔者相信,若下周公布的预算案再有利好政策,相信可为疲弱的楼市“冲喜”,令楼市回稳,市民重拾置业信心,迟来的小阳春快将出现。
(作者为中原地产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