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是增长5%左右,而通胀目标则是2%左右。
今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展现出对政策时效性的重视,指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这一政策基调有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政策设计和前置发力,有助于各部门形成合力。
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来看,GDP(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依然为“5%左右”,符合预期;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也没有变化。经济目标的主要变化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3%左右”下调为“2%左右”,实际上此前各省市两会在制定年度目标时,也普遍调整为2%左右。我们理解一则近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身比较低,2023-2024年年度涨幅均为0.2%,定为2%更为务实;二则2%更容易成为一个约束性指标。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赤字率处于市场预期上限,所对应的赤字规模5.6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比增长39.4%,这一增幅高于2020年的36.2%,属于过去10年以来最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目标为29.7万亿元,同比4.4%,较去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专项债、特别国债整体规模符合预期。“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意味着对“以旧换新”支持的特别国债规模翻倍。从近年经验看,“两新”的见效比“两重”快,这一安排有助于短期经济增长。粗略估算广义赤字率(含调节项,剔除化债因素)有望达9.3%,高于前值的8%,符合“更加积极”的定位。
报告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解地方债务的部分,报告指出要“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过去几年化债过程中,部分地区增量投资收缩过快的现象有望改变。兼顾隐性债务化解与新增投资稳定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的“漂亮去杠杆”(Beautiful Deleveraging)。
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部分,报告指出“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城市基建也依然有空间,报告明确指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
货币政策在表述上值得注意的重点包括:“适时降准降息”的提法延续,这意味着后续或依然存在降息降准的时间窗口;“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这一表述在货币政策部分,展现出对于楼市、股市总量效应的重视。“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展现出金融政策亦处于适度宽松的周期中,去年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之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小微企业的无还本续贷政策,阶段性地扩大到中型企业。
提振消费摆在首位
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一致,“大力提振消费”依然处于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五大增量信息一是“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表述;二是明确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为3000亿元,较去年的1500亿元翻倍;三是“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四是“完善免税店政策”;五是区域上“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从既有的研究来看,工资、假期、场景、政策红利均是推动消费倾向提升的关键,目前政策框架打开了后续消费提升的想像空间。
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内容有三大重点:一是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其中“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特别提到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三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政策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等领域可能会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康波周期的引领性行业之一;在DeepSeek重大突破后,数字化和智能化显然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有望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和劳动生产率,也会逐步具有总量经济上的意义。
报告指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报告指出,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推动长线资金入市
关于供求关系优化的表述,报告内容除了“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还包括“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以及“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结合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阐述的“从供需两侧发力,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供给侧优化也会是2025年宏观面的重要线索之一。
关于资本市场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以及“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内在稳定性建设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思路之一,上述举措均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报告还指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2025年以来,权益资产开门红是三大因素的共振:一是春节前后服务类消费的活跃开了个好头;二是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改善了微观预期;三是DeepSeek的重大突破打开了产业链想像空间,激发了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集中关注。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风险偏好之后,基本面的承接成为关键,名义增长的回升将是最终的定价线索。
从报告来看,“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分别关联地方政府投资、居民消费、新产业,延续了去年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以来的广谱性框架,有助于保持总量增长的修复态势;在物价、供求关系上的目标亦有利于名义增长改善。
(作者为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