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稳外资行动,进一步为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高水平开放创造便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强调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和稳定外资。《方案》涵盖20项政策,进一步释出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外资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逾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美元;注册外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分别达29.3万亿美元、31.6万亿美元。尽管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前景愈发清晰,“投资中国”的确定性更加显著。
一、高水平开放为“投资中国”注入新动力
《方案》明确要求,各项政策将于2025年底前落地见效,充分表明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决心。近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现三方面特点。一是开放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显示,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20个行业门类、115个行业大类。二是开放的措施更实、重点突出。《方案》除了相关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还提出包括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央地协同联动开展境外投资促进活动、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等举措。三是引外资的结构更优、来源更多。2024年制造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比26.8、70.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11.7%。
西方满阴霾 中国吸引力大
《方案》既在于更新优化“稳外资”的现有政策,也在外资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上精准发力。涵盖四个方面:一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除了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还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以及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二是提高投资促进水平。该部分措施有8条,重点在于从创设良好的外资投资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外资扩大投资产业范围;三是增强开放平台效能。该部分重点围绕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和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有助于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四是加大服务保障力度。该部分聚焦开放项目落地、外资外企平等参与政府采购,以及融资、贸易及人员往来便利。
20项措施一方面展现中国高水平双向开放、制度型开放的决心,另方面也响应外资外商在华投资展业的各方面诉求,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尽快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计划重点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条目,年内有关部门还会推出新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相关的清单事项。
二、进一步增强“投资中国”信心和确定性
特朗普2.0愈演愈烈,地缘政治风险有增无减,此时推出《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既是中国向世界重申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承诺,也是缓解稳外资压力的务实举措。近段时间以来,“做多中国”及“看多中国资产”的热度不断攀升,即表明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客观上,外部形势发展仍不利,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和可能出现的“关税战”及“科技战”等风险,海外投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0%以上,发展中国家下降7%。而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新一轮稳外资行动,既瞄准全球跨国投资重构的新趋势,也抓住“看多中国资产”有利时机,进一步为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高水平开放创造便利。
目前来看,“做多中国”已成为新潮流,具体有三组数据:一是外资持有中国资产保持稳增。2024年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为9.77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4.3%。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扩大布局。截至2023年末,共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888家。三是外资机构纷纷“看多中国资产”。高盛研究认为,MSCI中国指数的交易价格接近其估值范围的低端,伴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扩张,预计这种估值折扣将回归为溢价,并迫使投资者在中期迅速转向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在科技创新及其他领域的优势显现,外部加码布局中国资产,而“投资中国”更具潜力。
长远看,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建设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中国是吸引外资主要目的地,2018至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9434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不过,特朗普2.0各项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对华加征关税以及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审查,这些政策外溢风险剧增,将对外资布局中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2.5亿元人民币,按年下降27.1%。外部形势急剧变化,切实需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对冲外部风险。这次《方案》的出台,一方面聚焦扩大服务业开放,将是外资加大“投资中国”的蓝海,另方面重点打造开发区和自贸区两大开放平台,将为推进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
金融高质量发展 机遇处处
三、扩大金融开放,助力支持稳外资行动落地
金融业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部署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稳外资行动。202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将“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定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将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明确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列为六大监管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外汇局表示,2025年将构建“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出台更多外汇便利化政策、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加力推进外汇领域开放等具体措施。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紧跟《方案》各项任务部署,实施专项行动加大力度支持稳外资。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建议制定专门的金融服务方案,梳理外资贷款、投资并购及股权投资等诉求,开展需求调研,加强银企对接、项目对接,深化同外资外企交流合作;其二,建议深耕开发区和自贸区两大开放平台,推出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和合规基础上,持续完善授信、风险及采购等各项支持性政策,创设投融资便利环境,加大支持外资外企在华投资展业;其三,紧跟电信、医疗、教育及制造业、生物製药等相关领域扩大开放及试点,寻求投资并购、贷款及股权投资等合作机会,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港发挥优势 融入国家发展
四、香港在国家开放、稳外资发挥关键作用
香港在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也需要发挥更大作用。近年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提供了持续的新动能。近年香港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吸引海内外大量企业到港投资创业。2024年,香港初创企业达4694家,按年增加10%;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达9960家创新高,按年增约一成。就此而言,在港中资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紧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资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抢抓机遇,拓展专业服务水平及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匹配企业及项目投资需求,深化投贷联动及IPO全链条服务;另方面需要强化境内外联动、总分子联动,聚焦“A+H”上市热潮,加强关注中资企业国际布局,跟踪央企在港设立投资平台及财资中心,服务支持大中型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赴港上市。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