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以来资金持续流入,港股交投畅旺,成交大增。
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5%左右,并且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发展。
受惠于两会利好消息,港股交投畅旺,恒指亦曾重上24000点,见3年高位。根据港交所的资料显示,2月份港股日均成交额高达2973亿元,按年增长2.3倍;而在3月首周亦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反映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新股市场亦稳步回升,首两个月的新股集资额为78亿元,按年上升2.6倍;截至2月底,新股上市申请数目累计有137宗。
尽管本港投资气氛转好,但受目前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等影响,金融服务业仍面对不少挑战和痛点。为积极扶持业界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检讨GEM和主板定位
(1)深化上市及市场改革:自去年中央公布对港5项合作措施,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刺激大型新股上市数目,但中小型投行和券商却未能明显受惠。而GEM改革措施亦未能大幅刺激GEM市场的活跃度,去年只有3只新股在GEM上市。港交所应审视有关情况,重新检讨GEM和主板在市场上的定位,并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区政府亦应提供支援措施,帮助更多未能满足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企公司在港上市,以及协助更多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如券商),带动其包销、保荐人等上市相关业务。
笔者乐见财政预算案提及,研究设立除牌公司场外交易(OTC)市场和取消手数要求,期望有关政策加快落实推行,促进业界发展;同时,亦须确保上市公司在退市前,不应轻易被除牌,并给予更多灵活性和包容性。对于设立“港版”OTC,监管机构应以容许零售投资者参与为大前提,减少施加专业投资者限制。
(2)改善金融发展不均衡:去年有62家中概股到美国上市,以及由于本港手数门槛高,令年轻人转为投资于海外股票市场,印证了香港部分金融机构将业务重心转移至服务其他海外市场。特区政府应正视有关问题,并须积极推动更多业务支持交易香港产品、在香港上市,致力促进本地、中资、外资金融机构,不论大中小规模,均能共同发展,发挥潜能。
扩大互联互通机制
(3)扩阔跨境理财通2.0:建议监管机构与内地监管部门研究,增加跨境理财通投资产品的多样性,例如扩大基金、固定收益等产品种类,尤其是要满足南向通相对高增值投资者的需求,包括提供低中风险以外的投资产品、另类投资或私募基金等;以及推动内地券商与更多香港券商建立合作安排,增加不同资本背景券商的参与度。同时,应尽快订立大湾区各类金融专业资格互认机制,并优化目前理财通产品的销售及宣传方式,让两地从业员能真正全面开展业务。
此外,建议与内地商讨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机制,包括推出商品通、期货通及新股通等,提升市场深度和广度。亦可研究放宽南向“港股通”限制,包括调低上市公司的准入门槛,例如容许30亿元或更低市值公司加入;放宽内地个人投资者5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门槛;以及与内地磋商下调股息红利税,以带动更多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总括而言,受惠中央大力支持及特区政府的政策扶助,港股势头稳步向好;若要令这个良好势头持续下去,特区政府及监管机构必须积极有为,持续改革,并与业界携手努力,共同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向前发展。
(作者为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