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了望/数字人扩展媒体产业边界\江渺渺 陈迪源

2025-03-14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数字人”不再是科幻场景中的虚拟角色,而是实际进入多个领域。图为一款“AI数字人”在博览会上回答观众提问。

  如今的“数字人”(Digital Human)不再是科幻场景中的虚拟角色,而是实际进入了包括媒体、商业、娱乐和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拟真的AI虚拟人形,不仅能模拟人类的外貌、声线与语气,甚至还能经由云端运算与巨量资料搜集,即时回应使用者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杭州新闻联播》使用AI数字人作为播报主持。这些AI主播不仅拥有与真人几乎一致的神情与语调,亦能实现“零失误、零差错”。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这种以AI代替真人的趋势让他们感到明显的就业焦虑,甚至有人考虑“换专业”或透过考研深造来因应可能的就业冲击。

  数字人的普及代表了一种多层级的产业升级,牵动了从软体算法到硬体设备、从数据分析到内容创作等不同领域的投资与就业需求。一方面,AI虚拟人的研发需要庞大的技术支援,包括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动作捕捉与表情拟真度的优化,以及跨语言的语音合成与翻译功能;另一方面,围绕数字人的商业应用场景也极为广泛:从24小时不间断的线上直播到企业线上客服,从娱乐节目的虚拟主持到线上教育课程的AI导师,都能由数字人提供精准而个性化的服务,并为企业开创新的利润空间。

  在此背景下,整个供应链与服务生态都得以扩张。云端运算提供商、资料标注公司、虚拟形象设计工作室、声音合成技术团队、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者等都成为了“AI数字人经济”中的关键角色。大企业与初创公司纷纷投入资金与人才,试图抢占先机。因此,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数字人具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既能为现有职位带来新的专业需求,也能催生出一系列围绕AI技术与虚拟内容的全新职位。

  媒体是最早受到冲击并尝试数字人技术的行业之一。以往,新闻播报依赖主播的专业现场表现力,而今AI数字人不仅可以“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地持续播报,还能将语音、画面与资料同步整合,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与错误率。面对用户愈加碎片化的观众习惯,各家媒体也可利用数字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快速生成在地化或订制化的新闻内容。这种个性化分众策略,能显著提升观众黏性与收视率,并吸引更多广告主投放资源,形成新的媒体营收模式。

  在娱乐节目方面,未来虚拟主持人与虚拟嘉宾替制作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创作弹性。大型综艺节目可设定各种主题情境,让数字人与真人艺人共同互动,甚至跨越时空与文化障碍,在舞台上呈现创新的节目形式。此举不仅增添了娱乐性,也能透过话题制造与社交媒体传播为节目带来庞大的流量。就连选秀节目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有可能引进“数字人评审”,让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化、国际化。

  虽然新闻专业学生对AI“抢饭碗”感到担忧,但实际上,数字人的大规模应用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媒体从业者若能掌握AI运算逻辑、数字内容创作与互动设计等多项技能,便能成为业内急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许多具备程式开发和艺术设计双重背景的年轻人,更将在虚拟形象建模、动作捕捉、生成式AI脚本撰写等领域担当重任。对整个媒体产业来说,合理整合AI数字人与人力资源,才能同时兼顾效率、创新和温度。

  重构内容分发模式

  随着5G、物联网和云端运算进一步成熟,数字人的发展可望在更广泛的场景里爆发。从线上客服到医疗辅助诊断,从远距教育到跨国企业会议,都能看到AI虚拟人的身影。对媒体产业而言,这不仅能大大拓展服务边界,也将重构内容的制作与分发模式。未来的媒体平台或许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自动生成专属的虚拟主播,甚至结合元宇宙场景,让观众与新闻现场或娱乐舞台无缝互动。品牌方与广告主也将更加青睐这种“永不疲倦、可无限创造”的AI代言人,进而推动相关产业的行销模式再度升级。

  AI数字人的兴起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在经济层面,它透过创造新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带动整体产业升级与就业市场重组;在媒体领域,它更改变了资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方式,打造更贴近观众需求且灵活多变的节目形态。以香港为例,作为亚洲的国际媒体中心和创意产业枢纽,AI数字人为本地媒体行业带来了崭新机遇,不仅能提高节目制作效率,还可用于多语言播报、个性化内容定制等,进一步拓展本地与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随着AI数字人的技术越趋成熟且普及,香港有望成为“人机协作”的媒体创新典范,在虚实交融的世界里,共同创造更丰富、多元且具深度的内容生态,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媒体之都的地位。

  (江渺渺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副处长、陈迪源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