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都和河套的发展未能跟上国际和国家科技创新步伐,北都发展如何破局?是香港应该好好追问的问题。
开年至今,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取得显著突破,同时文化、电影、游戏等行业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作品。这些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成就,在精神层面及经济层面都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彰显中国发展的韧性和创新潜力。
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出席会议的企业家包括华为任正非、阿里巴巴马云、比亚迪王传福、韦尔半导体虞仁荣、小米科技雷军、宇树科技王兴兴、DeepSeek梁文锋等。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但有一个极为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均有着“科技”和“创新”的标签。
2025年全国两会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此次两会的高频词,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劲信号。
会议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未来中国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资讯、芯片等前沿领域,同时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须主动作为 加快科技创新
国家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这对香港而言既是重大的机遇,更是有力的鞭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超级联系人;但与此同时,我们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化和空心化、就业结构两极分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直难以成长起来的困境。如今,科技创新正在深刻重塑世界经济格局,香港也已形成共识,要积极推动创科产业发展,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和在自身科研、教育、国际联系、金融体系等领域的优势,加强与内地的协同合作,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助力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而今年两会的部署,进一步为香港指明了方向;香港必须主动作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年初以来,当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出现突破之际,内地城市涌现出了反思大潮;为什么自己的城市没有出现“杭州六小龙”?需要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促成“杭州六小龙”的诞生?中国城市所展现出的这种自我反思、寻找差距、你追我赶的劲头,正是国家一次又一次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压力中实现突破的秘诀所在。
随着一座座城市加入这样的反思大潮,香港呢?我们应该反思什么、追问什么?坦白说,香港需要反思和追问的领域不少,本文仅探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科技产业发展的适宜用地在哪里?北部都会区何时能见到踪影?
2021年,时任特首林郑月娥提出发展北都,确立了“北创科、南金融”的思路。之后,特区政府提出“基建先行”的理念,并规划了北都东面“两铁一路”的交通基建蓝图。可时至今日,立法会才刚刚为“两铁一路”中的“一路”(即北都公路)拨款进行顾问研究及土地勘探,“争取”在2036年开通新田路段,全线落成则还尚未有时间表;而另外“两铁”(即北环綫东延綫、新界东北綫)至今还漂浮在空中。以现在的进度,“两铁一路”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已经发展了多年的落马洲河套是北都的先头部队。蛇年伊始,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走访了河套、深圳前海、盐田港等地。前海、盐田港可参观的内容很多,而经历多年,河套这块87公顷的特殊土地至今仍在等待第一批建筑物的落成─据悉,第一栋建筑会是公寓。
早在2009年4月,立法会第一次批出款项,就河套区的发展规划进行顾问研究和土地勘测,完成后却不了了之。2017年1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确认河套土地业权归属香港,为河套发展带来契机。随后,立法会在2018年和2020年共批出款项151亿元,用于河套的详细设计、土地除污、勘测、平整,以及基础设施工程;又在2021年通过拨款,向河套香港园区公司注资181亿,开始兴建第一批次的八幢大楼。
时间来到2025年,也就是确定土地业权八年后,河套终于有望今年内落成两栋实验室,但抵达河套的交通基建才刚刚起步,服务配套基本为零;第一批剩余的五栋大楼,则预计要到2027至2028年才会陆续落成。那么整个87公顷园区何时才能建成呢?
北都是“十五五”时期香港突围发展的核心阵地,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助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承载区域,是香港未来谋求发展增量的平台;而河套作为“北创科”先导区,是香港当前落实“抢企业”、“抢人才”的空间载体。可惜,北都和河套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国际和国家科技创新的步伐。北都发展如何破局?这实在是香港应该好好追问的问题。
河套可先试新建设模式
夏宝龙主任在河套之行中指出,河套的发展应勇于突破。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在加快工程建设方面,河套应急医院案例可以提供解决思路。
2022年3月,香港进入第五波严峻疫情。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批准为香港在河套区兴建一所应急医院(约一千个床位)和一个社区隔离设施(约一万个床位),并指派内地一家建筑公司承担有关工程。与此同时,特区政府行使《紧急情况(豁免法定规定)(2019冠状病毒病)规例》(简称《紧急法》)下的授权,就工地范围内的援建工程、有关人员及物资,豁免其受香港特区相关法律的限制。在该制度安排下,建筑公司在河套区边境建设了临时桥梁,连接深圳和河套区,让内地工程人员和建设物资可点对点从深圳运入河套的工地。而临时桥梁在工程完成后拆卸。
项目在2022年3月6日开工,4月5日完工,4月7日交付,历时仅仅一个月。疫情后,应急医院进行了功能调整,开展“日间放射诊断服务先导计划”,目前正在投入使用。
当然,应急医院作为疫情紧急情况下的特别工程,速度并非普通工程能比,但其建设模式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制度突破。我们能否将整个河套用作一个试验区,试行全新的建设模式,为北都未来的发展进行制度探索?在这个思路下,笔者建议,将应急模式扩展到河套余下的工程建设当中,具体包括两点:
其一,制定《河套条例》,豁免河套剩余工程的建设过程受香港特区相关法律的限制(不包括河套以外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说,河套区内的工程可以使用内地的工程审批管理体制、启用内地的建设团队,由其自行采购建筑材料、并按内地的建筑规范标准来完成。考虑到本地业界的利益,可规定工程中要采用一定比例的本地的建筑公司和工人。
其二,在此过程中,政府派遣官员和研究机构全程参与、观摩,学习内地“基建狂魔”的整个运作逻辑、模式和流程,总结其中的优点,将之反馈到本地的工程体系当中,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吸收,并逐步在河套以外的其他本地工程中试点。这是一个贴身的学习过程,比起粤港两地政府部门开会蜻蜓点水的交流无疑更为直接和有效,相信有助大大提升我们的行政效率。而河套的建设也将得到加速,真正成为北都的先行引领区,尽快招募企业入驻,让“北创科”尽快起飞。
2017年,港深两地签署备忘录,确定河套区的业权归香港所有,同时将港方河套(香港园区)与深方临近的土地(深圳园区),组合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双方共同开发。河套的发展,完全可以实施哪边的制度有优势就用哪边。将应急医院模式扩展到河套剩余工程,为未来北都的发展提供制度探索和借鉴,正是两地共同开发、共用两地制度优势的举措。
今年以来,内地一座座城市加入反思大潮,香港不能回避。落实两会精神,香港需要找到自身阻碍科技创新的痛点,尽快推动“北创科”破局。
(作者为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