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融入国家创科发展 经济添动能\邓 宇

2025-03-24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科学园汇聚不少人工智能企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国家驱动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在新能源、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为香港加快发展创科产业创造极佳环境。香港有必要发挥“创科+金融+人才”集聚以及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加大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从而培育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短期来看,香港发展创科产业还处于“0至1”的阶段,但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力,以及香港加力推动形成“创科政策+科创金融资源+基础研究+国际人才集聚”良性循环,将有望推动香港加快实现“1至100”的跃升。

  一、政策利好驱动香港创科产业发展

  一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引领产业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科技创新着墨颇多,着重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并结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绿色转型”两大领域部署科技创新相关任务。两个维度看:一方面,国家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及产业布局,将带动更广泛的产业增长,激发初创企业发展,这些初创企业和投资有望激活香港创科产业;另一方面,国家科技创新布局也需要香港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且香港在前沿基础研究及科技投融资等方面具备有利条件,深度参与其中将有助加速推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协同大湾区资源 合作研发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竞争优势显现。国家推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年来,已建成多个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汇聚大湾区科研和制造、高端人才及金融资源,将赋能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加快跃升,这也将为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创造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香港“创科+金融”的优势,主动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上下游产业及企业。另外,香港有具备规模效应和创新生态的数码港及科学园,同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三大创科园区未来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广,面向更广阔的大湾区市场,吸引更多初创科技企业入驻,并深化大湾区创科资源协同、研发合作。

  三是香港特区政府致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国家高度重视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顶层设计指明推动香港创科产业发展,有力支持香港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着眼于通过发展创科产业实现香港经济产业转型,增强经济动力和提升发展质量。过去几年香港在创科产业的投入超过2000亿港元,2023年香港本地研发总支出达330亿港元,按年增长10%,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1%。特区政府致力加大香港创科产业布局,其中施政报告包括推进“新型工业化”及创科产业发展、推动数字转型、新增创科土地及推动河套港深创科园发展等部署。财政预算案呼应施政报告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包括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预留37亿港元加快完成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第一期的基建等。

  二、香港支撑创科产业发展的要素集聚

  优化政策 吸引科企上市

  其一,香港资本市场政策不断优化、市场活跃。香港资本市场发展成熟,具有国际化视野。2018年4月港交所推行上市制度改革,对生物医药开辟“绿色通道”,允许未有收入和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政策实施6年来(至2023年底),共124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上市,募资额逾2700亿港元。随着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中国证监会支持内地行业龙头赴港上市,其中不乏新能源、制造业等行业龙头。同时,香港证监会推出多项改革,旨在强化香港资本市场优势,助力中资科技企业在港上市及国际化布局。目前,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企业共145家,预计随着香港资本市场逐渐活跃,政策创新叠加“A+H”优势,将吸引更多科技企业赴港。

  其二,香港创科企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香港重点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在引资引才方面推出多项措施。引资方面,香港有两千多家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入驻数码港,涵盖华为、科大讯飞、浪潮云等企业。2024年,香港共吸引539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按年增逾41%,预估将为香港带来超过677亿港元的投资。引才方面,截至2024年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超过43万宗申请,批出超过27万宗,共有约18万名人才到港。香港数码港及科学园积极引进国际科研人才及初创企业入驻,成为香港创科发展的宝贵资源。

  其三,香港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具备比较优势。香港拥有4所世界排名100强的大学,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所与世界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实验室。香港在生物製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有国际竞争优势,其中在香港从事生物医药科技相关的企业已超过160家,香港数码港和科学园汇聚超过800家人工智能企业。近期香港设立绿色科技枢纽,该枢纽汇聚超过200家绿色科技企业,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及绿色金融中心。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布局,研究预测2025年香港企业的AI支出规模将增长3.2倍,加大AI投资成为香港AI发展的趋势。

  三、加速推进香港创科产业具巨大潜力

  香港特区政府加大推进创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困难和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研发投入及制造业支撑相对偏弱,如何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和突破口是关键;二是香港发展创科产业面临土地供应和租金较高的挑战,未来在推进数码港和科学园扩容虽有余力,但如何推进河套园区建设还需各方协同发力;三是香港设立包括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在内的各类支持创科产业发展的基金或计划,加快创科产业发展还需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风险投资等各类机构发挥所长,形成规模效应;四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及供应链重塑,科技创新竞争加剧,香港受限于产能及规模,未来如何推进高附加值生产制造和研发还有待探索。

  引导投融资生态 支持发展

  下一步加快发展香港创科产业,笔者有四点建议:一是持续优化创科政策,在制度层面积极创设支持创科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围绕创科发展健全政策协调、项目协调机制,聚焦三大创科产业集群建立专门的引资引才机制,提高创科产业政策落地效率及创科园区建设进度,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创科产业园区,吸引全球科技企业在港设立研发平台。

  二是倡导革新及改革思维,推动创科产业政策试点。参照内地省市成功经验,探索完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发挥公共财政资源牵引社会资本、市场资金的激励作用,支持混合型创科产业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创科贷款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资金参与香港创科发展蓝图,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大学院校、官方研究机构及实验室建设。

  三是引导搭建科技投融资生态,支持创科产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充分发挥香港投融资功能,推进中长期资金加入创科产业发展,建立汇聚“商行+投行+保险+资管”四位一体的创科投融资平台,扩大风险投资和私募创科基金发展,支持海内外科技初创企业在港设立总部。

  四是加强同大湾区创科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面向大湾区及内地省市推广本地创科产业计划,深度对接大湾区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加强数码港、科学园和河套园区同大湾区产业链的联动,发挥香港“智能微工厂”模式的优势,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绿色化的生产制造,加快培育香港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