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任务之首。
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要客观看待提振消费的难度。中国消费占GDP比例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回落,这表明中国的消费内生动能不足。
内需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有效投资面临约束。制造业投资代表了未来的产能供给,低物价环境对企业投资意愿会有一定抑制。房地产投资受过去几年新开工收缩的传导,修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建投资由政府主导,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储备合意的基建项目需要多方协调配合。
相较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55.6%,比当年全球平均水平低了17.4个百分点。这不仅明显低于一些发达经济体,与主要新兴经济体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政策今年高度重视提振消费。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排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任务的最前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提振消费进行全面部署。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提振消费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提到该文件在出台过程中经过了三十多个部门的会商和反复论证。
缩窄居民收入差距
具体来看,笔者认为《方案》有以下内容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落实国民收入再分配改革,部署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国民收入再分配改革是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实际上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通过各次分配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从而起到提振消费的作用。
从《方案》中看,居民增收政策聚焦中低收入人群。一方面,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通过面向重点领域等的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等方式,稳就业、增收入。另一方面,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9元(人民币,下同),是城镇居民的42.7%;2024年乡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80元,是城镇居民的55.8%。可见农村人口消费基数低、边际消费倾向高,通过盘活土地和住房等资产、发展绿色农业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提振消费有积极影响。
《方案》还部署了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股市方面,“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后续可以关注是否成立类似于股市平准基金的创新型金融工具。
第二,优化财政资金投向,保障居民消费能力。有研究显示,公共消费增加1个百分点,长期来看会提高私人消费0.4个百分点,因为用于民生的公共消费增加,能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方案》部署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将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实施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具体的措施包括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以及保障低收入人口、完全失能老年人、困难群众和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基本生活。数据显示,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就业补助资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共计1769.4亿元。
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中,育儿补贴备受关注。从《方案》中“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的定调来看,出台全国性的育儿补贴制度,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短期可能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吸引海外游客来华
第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2024年促消费政策聚焦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汽车消费。《方案》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方面,重点部署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延伸汽车消费链条,这几条以落实现有政策为主,和市场预期基本一致。
市场对于如何提振服务消费也较为关注。中国服务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中国居民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为19.7%,与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有明显差距。促进服务消费,对于提振消费至关重要。
《方案》对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进行专门部署,包括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和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相关部署偏向于供给侧,包括扩大服务供给、优化审核流程,以及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外国游客和外资进入中国服务消费市场等。
目前财政资金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要弱于对大宗消费的支持,这是市场预期差之一。2025年财政资金是否会在需求侧加力支持服务消费?笔者认为,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可能是重点支持领域。原因在于:1)近年来促消费聚焦大宗消费,效果边际减弱,而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低,提振服务消费或有明显效果;2)服务业单位GDP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于工业单位GDP,支持服务消费也有利于稳就业。
第四,完善支持政策,首次部署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近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协同配合,财政贴息是常见形式,但过去主要是面向企业贷款,如制造业设备更新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等。《方案》提出,2025年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首次将财政贴息拓宽到个人消费贷款。后续关注政策如何落实,如可纳入财政贴息范围的个人消费贷款标准、贴息幅度等。如果条件相对宽松、贴息幅度较大,财政贴息有望带动个人消费贷款回升。
适当补助待业学生
《方案》对增收减负惠民生进行全面部署,有望推动消费稳步复苏。考虑到消费对于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性,笔者有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夯实消费在稳经济中的基石作用。
一是更大力度增加财政对公共消费的投入。以2024年GDP(134.9万亿元)估算,在不增加总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投向,使中国公共消费率回升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财政用于公共消费的支出规模每年就有约6900亿元的增量。
二是平衡好“以旧换新”和对特定群体的现金补助。“以旧换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部分高收入人群通过“以旧换新”政策享受财政补贴,而一些中低收入人群认为补贴后的价格依然较高。未来应该平衡好“以旧换新”和对特定群体的现金补助。
三是切实做好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合理增长工作。未来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优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制度,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稳就业职能。另一方面,优化失业保险金领取流程。可通过简化失业认证程序、适当提高失业金发放标准等,增加对失业群体的支持。
四是针对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建议根据他们户籍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发放生活补贴:1)这个群体筛选难度不大;2)已毕业但未工作的学生边际消费倾向高,拿到补贴后消费意愿强。
五是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的同时,加强资金用途的监测。《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须加强资金用途监测,避免消费贷款的资金挪作他用,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和借款人的财务风险。
六是继续发挥财政改革对促消费的牵引作用。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通过推进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从而起到提振消费的作用。
(作者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