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研判,并部署了一系列关键政策。此次会议既直面中国经济面临的“回升基础需巩固、外部冲击加大”的复杂局面,又通过“稳中求进、深化改革、统筹内外”的政策框架,释放出一系列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积极信号。
会议明确提出“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标志着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扩容升级。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既着眼短期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通过超长期债券为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战略领域提供长效资金保障。货币政策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与“结构性工具创新”双轨并行: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首次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创新“科技板”债券市场等定向工具,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关键领域。这种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协同,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又能通过政策滴灌培育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政策落实收到最佳效果。笔者预计,通过建立跨部门政策评估机制、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将有效提升政策传导效率,避免政策效应相互抵销,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在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路径上,会议展现出“供需双侧改革”的清晰思路。需求侧聚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笔者预计,后续将继续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供给侧则着力“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笔者预计,后续将加快清理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准入限制,推动消费结构从商品主导向服务主导升级。特别是“两新”政策与“两重”建设的扩围提质,将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5G/6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既拉动当期投资,更为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新消费场景提供硬件支撑。
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同样体现平衡思维。在“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满足改善型需求的同时,“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有助于消化库存压力,防范系统性风险。这种“增量提质”与“存量优化”并举的策略,标志着房地产调控从短期应急模式转向长效机制建设。
会议继续将“培育新质生产力”置于突出位置,要求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深度转型持续进行中。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白热化倒逼中国加速产业升级。政策层面,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等措施,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有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被再次强调,凸显了在外部技术封锁背景下实现自主可控的紧迫性。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展现出战略定力。对内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规范涉企执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预计将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创新发展松绑减负。对外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深耕中国市场,更能倒逼国内服务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标志着产业政策从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通过设立科技板债券市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将形成每年规模总量可观的科创融资支持体系。
维护多边经贸关系
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会议强调“积极维护多边主义”。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实施、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加入谈判等具体行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经贸规则。这种“规则塑造”能力的提升,将有效对冲单边主义冲击,为外向型经济开拓新空间。
风险防控体系呈现“精准拆弹”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采取“一揽子化债政策”,通过债务置换、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预计可较为有效地缓释地方债务压力。资本市场改革突出“稳定和活跃”导向,预计后续有望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打击市场操纵等方面持续推出落地举措,有助于修复投资者信心。
今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勾勒出的经济政策图谱,既有应对短期挑战的务实举措,更包含推动长期变革的战略谋划。通过宏观政策的精准滴灌、内需潜力的深度挖掘、改革开放的系统推进、风险防控的底线坚守,中国经济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新模式。当这些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不仅能为2025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更将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
(作者为华福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