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治权威+加密币”模式在缺乏透明度与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极可能引发一场新型的“加密金融危机”。
近日“特朗普币”官方网站发布信息,邀请持有者出席在弗吉尼亚州斯特林特朗普国家高尔夫球俱乐部举办的晚宴,并宣称前25名报名者将获得额外的VIP接待及白宫特别行程。公告还指出,如特朗普本人无法出席,参与者将获得限量版NFT作为替代“补偿”。考虑到特朗普近期频繁出席各类高额募款活动──如4月24日举行的每位100万美元私人晚宴等,分析认为其出席可能性较高。
晚宴公告发布之后,特朗普币价格在短时间内飙升60%,市值暴增超过1亿美元。笔者认为,在加密市场尚处灰色地带、监管框架尚未完善之际,将政治权威与去中心化资产结合的尝试,或为未来“政治加密泡沫破裂”埋下隐患。
今次以晚宴为名为代币持有者提供激励,无疑触碰了政治伦理与金融监管的敏感地带。尽管特朗普币团队一再强调该活动“并非募款”,也未通过官方竞选平台收取对价,但该行为仍被多位法律专家视为对美国《选举法》、《证券法》及《总统伦理法》的潜在挑战。
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批评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公然的总统腐败行为。”一方面,这种机制可能让普通投资者误将特朗普币视为“通往权力中心的门票”;另一方面,该模式若被滥用,无疑将为更多“影子融资”和非法游说提供操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有迹象表明特朗普币的部分投资者为非美国籍机构或个人,这可能进一步触发“外国干预选举”或“境外资金非法影响美国政治”之嫌。若缺乏明确的监管指引与法律边界,未来类似事件的风险不容低估。
此外,特朗普币的大多数流通代币实际由特朗普家族旗下公司(如CIC Digital LLC)或相关信托实体所持有,合计掌握流通供应量的80%。一旦出现集中抛售,将可能对市场造成剧烈冲击。这种集中度高、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市场结构,使得“市场操纵”的质疑难以回避。若发生在受监管的金融市场,该行为极有可能触及操纵价格、利益输送等违法边界。
政治人物影响力与去中心化资产相结合,确实拓展了加密市场的外延。从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在竞选期间推广LIBRA代币,再到特朗普币,及至多位州长、议员试图推出“治理代币”或“州级稳定币”,发币模式正在加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心。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价格暴涨,更是信任的透支。
以LIBRA为例,该代币一度吸引了超过80万名投资者,涉及资金超过3亿美元,最终却因项目方跑路和米莱团队“撇清关系”而导致2.5亿美元投资损失,引发刑事调查。这一案例证明了“政治+加密”的组合缺乏治理机制与权益保障,极易成为短期投机与泡沫制造的温床。
从风险角度看,“政治+加密”存在三重隐患:一是对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摧毁;二是对公众政治信任的损害;三是对监管体系合法性的挑战。一旦这种模式在缺乏透明度与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新型的“加密金融危机”。
破坏投资者保护机制
回到传统经济领域,本周多项数据表现不佳,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下滑至49.0,低于荣枯线,主要受美国政府针对中国产品实施145%高关税政策影响。关税压力迫使部分制造商延迟订单,出口订单连续两月下滑,对制造业造成实质性打击。
另一方面,美国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86.0,创下2020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连续五个月的下滑反映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担忧情绪持续加剧。配合通用汽车、联合包裹等美股权重企业下调或取消2025年财报指引,表明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与经济增长预期转为谨慎。
综合来看,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或将进入“政策失效、市场自救”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政治加密货币”所带来的金融创新,若无法在法律和伦理框架下得到有效治理,反而可能成为加速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催化剂。
特朗普币及其衍生事件正成为加密货币与政治博弈的新起点。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数字资产生态的一次颠覆式创新,但笔者认为,其背后所隐含的合规风险、道德争议与市场操纵潜力,已远远超出普通投资者可承受范围。
在加密资产逐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的今天,如何设立清晰的边界、制定可行的法规,是摆在监管机构和整个行业面前的紧迫课题。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只有在规则中成长,才能走得更远。特朗普币是一场风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加密世界向主流迈进时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隐患。
(作者为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