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国际金融论坛/高水平对外开放 赋能企业绿色发展\李 勇

2025-05-09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交融的背景下,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正在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一进程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渗透、规则重构形成的系统性变革,其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耦合。

  中国监管体系加速接轨国际

  一、制度型开放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质是制度规则与国际高标准衔接。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自贸试验区改革、深化区域经贸协定,中国正加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这种制度性变革直接降低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国际通行的环境认证体系被引入国内,碳排放核算标准实现跨国互认,绿色金融产品获得跨境流通便利。当企业毋须重复应对多重标准体系,其环保技术研发、清洁设备更新的边际成本显著下降,形成“一次投入、全球通行”的效益放大机制。

  国际经贸规则中嵌入的环境条款,如碳边境调节机制、供应链尽责管理要求等,迫使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这种压力传导并非被动约束,而是通过规则透明化降低了企业战略调整的不确定性,使环保投入从模糊的“社会责任”转化为可量化的“竞争要素”。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财税激励、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形成精准支持,构建起“国际规则锚定─市场机制调节─政策体系支撑”的三重驱动框架。

  二、要素流动催生绿色技术创新

  高水平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流通,更是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绿色技术具有显著的跨国协同特征,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装备、碳捕捉等硬科技领域积累深厚,新兴市场则在数字化减排、循环经济模式等应用场景具备优势。

  通过放宽科技领域外资准入、深化国际研发合作、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中国正加速构建绿色技术跨境转移的“快速通道”。这种双向流动既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也推动本土企业在技术消化中实现二次绿色创新。数字技术的突破使得碳排放实时监测、供应链碳足迹追踪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全球协同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确保碳信用跨境交易的透明可信;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节能减排方案的标准化输出。当技术创新突破物理边界,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选择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生态构建和立体创新网络。

  三、全球协作重塑产业绿色竞争范式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的当下,绿色竞争力已成为产业分工的新坐标。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企业从传统产能输出转向绿色规则共建,参与国际碳定价机制设计,主导新能源行业标准制定,推动绿色供应链认证互认。这种规则话语权的提升,使企业得以在产业生态层面整合资源,将环保要求转化为价值链管控工具,实现从“标准遵循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

  在产业协作模式升级过程中,通过共建海外绿色园区、发起国际碳中和联盟、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企业正在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绿色发展共同体。这种协作既规避了绿色壁垒的对抗性,又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合作、市场协同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清洁能源合作项目已超越简单的设备出口,发展为涵盖技术标准、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创了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的新范式。

  结语:开放与绿色的螺旋上升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协同,实质是改革逻辑与创新规律的深度契合。通过制度规则的国际接轨,化解了转型的制度摩擦;借助要素的全球配置,突破了技术瓶颈;依托协作范式创新,重构了竞争优势。这种互动关系正在形成开放与绿色的正向循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企业的绿色转型已不仅是应对国际规则的适应性调整,更是通过开放体系主动塑造新发展范式的战略选择。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唯有将开放优势转化为绿色动能的企业,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赢得先机。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IFF研究院特约研究员)(www.iff.org.cn)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