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法律服务和风险管理经验,能够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全球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加强团结、共谋发展的希望路径,也为香港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
国家主席习近平昨日在北京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方愿同拉方携手启动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和民心工程五大合作项目,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中拉论坛自2014年由习近平主席倡议成立以来,中国和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拉共体33个成员国在过去10年间取得显著成果,已成为中拉关系的主渠道和“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15年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标志着中拉整体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十年来,论坛机制不断完善,设立了部长级会议、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国家协调员会议等机制,推动中拉政党论坛、企业家高峰会、科技创新论坛、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等多个分论坛落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络。
过去十年,中拉合作呈现出五大新特点:1)关系定位持续提升;2)利益融合持续深化;3)民心相通持续增强;4)国际协作持续加强:5)整体合作持续拓展。中拉经贸合作成果尤为显著,2025年中拉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是本世纪初的40多倍,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中国现已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多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在拉美直接投资存量达6008亿美元,拉美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同时,中拉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项目已超过200个,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在高科技领域,中拉卫星合作成为南南合作典范,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正稳步推进。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在20多个拉美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通过奖学金、培训名额、文化展演等方式,深化民间交往。
五大工程内容丰富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席昨日在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启动“五大工程”,进一步丰富中拉未来十年的合作内涵。团结工程旨在加强政治互信与多边协调,未来三年中方每年邀请300名拉共体成员国政党干部访华交流;发展工程聚焦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方将提供660亿元(人民币,下同)信贷额度,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加强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农业粮食等传统领域合作,同时拓展5G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文明工程强调平等互鉴与文化交流,中方将举办“拉美艺术季”、中拉文明对话大会,推动联合考古、文物保护等合作;和平工程聚焦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支持建立无核区,加强灾害治理、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民心工程则是人文交流的重中之重,中方未来三年将向拉共体提供3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万个来华培训名额、5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300个减贫技术人才培训名额、1000个“汉语桥”团组名额,实施3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推动职业教育合作,并决定首批向五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实施免签政策。
搭建金融服务桥梁
上述合作内容与香港的优势高度契合,特别是在发展工程中涵盖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及金融合作等方面,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法律服务和风险管理经验,能够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随着中国向拉美提供660亿元信贷额度,香港的金融机构可在融资安排、信贷配套、跨境结算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资金高效对接,助力中拉项目落地实施。此外,香港的保险、仲裁、审计等专业服务体系健全,也能为中拉合作提供稳定、公正的运营保障。
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势亦十分突出。中拉合作已将人工智能、5G通信、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纳入重点方向,香港在科研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与深圳、广州等创新高地联动,将数字化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技术经香港平台推介至拉美国家。香港的自由港和开放市场机制也便于相关设备、技术和资本的流通,有利于加快中拉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与区域化应用,推动构建创新驱动型合作格局。
在文化与教育交流方面,香港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可成为中拉民心工程的重要支点。中方未来三年将提供3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及1万个来华培训名额,香港可作为主要承接地之一,为拉美青年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多元文化环境,促进中拉人文交流与人才培养。香港高校在语言教学、国际事务、工程技术等方面有较强实力,可与拉美大学合作开设双学位、交换生计划及联合研究项目,培育熟悉中拉文化、语言、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为未来合作储备人力资本。
香港的法治制度、公务廉洁和治理经验也为其参与和平工程提供了天然优势。在中方推动网络安全、禁毒、反腐败、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合作的背景下,香港可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法律交流等形式,为拉美各国提供制度建设与执法实践经验,推动中拉公共治理能力建设。香港廉政公署等机构在反腐倡廉方面享誉国际,可成为拉美国家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也有助于提升中拉合作的透明度与可持续性。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香港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会展经济、设计创意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可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影视互译、“中拉情缘”节目展播及“拉美艺术季”等活动,推动中华文化与拉美文化互鉴互融。香港还可借助其中英双语优势,成为中拉文化产品互译和传播的中转站,扩大中拉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双方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一步厚植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民意与社会基础。
互利共赢四点建议
香港未来要为更好参与中拉合作并实现互利共赢,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领域进一步发力。
其一,香港应考虑设立“香港─拉美合作促进中心”,统筹推进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对接,建立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该中心可定期举办中拉经贸洽谈、政策研讨、文化展演等活动,形成双向互动平台,强化香港在中拉整体合作机制中的枢纽作用,推动更多中资企业和拉美机构以香港为跳板拓展业务。同时,借助论坛成果文件中涉及的能源、农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合作方向,香港也能更精准地对接拉美国家发展需求,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制度性支撑。
其二,香港应考虑善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鼓励拉美企业来港设立代表处、区域总部或在港交所上市,打造中拉企业投融资平台。香港可利用自身在资本市场、离岸人民币、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重点项目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探索合作机会。
其三,香港应考虑推动中拉航线建设与港口物流网络联通,提升香港在中拉贸易的中转与分销功能,打造面向拉美市场的贸易集散地,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其四,香港应考虑加强教育与人文交流,推动本地高等院校与拉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奖学金、联合研究项目、语言中心等机制,吸引拉美青年学者和学生来港学习交流,深化中拉民心相通,以此在中拉人文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夯实中拉交流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当前,拉美国家面临外债高企等经济压力,经济增长预期下降,急需寻找新的发展伙伴与合作路径。中国提出的“五大工程”恰逢其时,为拉美国家注入发展动力,也为香港带来了参与全球南方合作的新机会。香港应紧紧抓住中拉合作深化的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发展格局,不仅可在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也能为香港未来发展找寻更多机遇。
(作者为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