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萝卜快跑”在香港扩大北大屿山测试区域的新闻,引起笔者关注。全球自动驾驶研发已是趋势,香港凭借其基建、法治、国际网络及大湾区优势,有望在商用车推广方面展现卓越潜力,但亦需审慎应对挑战,确保技术惠及民生,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全球自动驾驶发展普遍“商用先行”,香港尤为明显。
首先,商用场景作业环境相对单纯且高度可控,为早期安全落地提供了理想试验场。例如机场物流、码头运输、封闭式工业园区及特定公交路线,路径固定、环境变数少,有利于系统积累本地化营运数据。北大屿山测试可收集如突发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应对“人车路”高度混合的复杂路况时传感器的实际表现,并针对香港特有的密集且细小的路面标识的识别能力,这些独特数据对优化算法至关重要。香港特区政府早已提出推动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并积极研究设立更多指定测试区域,例如科学园及大学校园周边。
其次,专业化运营团队的集中管理与即时远程介入是初期安全运行的核心保障。商用车队可设远程监控中心,通过5G网络实时追踪,一旦遇上突发情况,车上的人员或远程安全员可迅速接管,弥补系统不足,纾缓公众疑虑。
再者,高端自动驾驶系统初始投入成本高昂,但在商用领域的经济效益潜力使其具备商业可行性。例如L4级以上系统成本高昂,私家车短期难普及;但商用车队若能提升运营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尤其在司机短缺的香港)、优化能耗及降低事故率,高昂投资有望通过运营效益回收。又如机场物流、跨境货运及特定公共小巴服务等领域潜力巨大。
商用先行 逐步扩展
最后,市民对新兴科技的接受程度与期望管理需循序渐进。在特定可控商用场景成功应用,逐步展示其效益与安全,能有效教育公众,提升信心。“商用先行”是香港发展自动驾驶的务实且关键策略。
自动驾驶技术将对香港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及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有望催生全新的高科技产业生态系统,涵盖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研发、AI算法与车载计算平台设计、系统集成、V2X(Vehicle-to-Everything)设施运维、网络安全及相关专业服务。
香港在资讯科技、AI研究、金融等领域有基础,若能布局高附加值环节(如V2X应用、数据分析),有望培育新增长引擎。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数万亿美元。特别是在物流运输和公共交通领域,自动驾驶的降本增效潜力尤为突出。
不过,传统司机岗位面临冲击,解决方案在于“创造新岗位”与“提升旧技能”并举。自动驾驶产业会创造系统维护工程师、远程监控员、数据标注师等新职位,单是数据标注已在全球创造数十万就业,香港亦可积极发展相关的数据处理服务。政府、行业及教育机构需合作提供转型培训,如针对司机提供安全监督员或车队管理培训,鼓励学习新技能。同时需关注社会公平,为难转型者提供社会保障与再就业支援。
自动驾驶技术最令人期待的地方,在于提升道路安全的巨大潜力,能消除或大幅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V2X技术能够实现“群体智能”,如车辆间共享位置、速度和意图,有效避免碰撞,提升交通效率。然而,系统可靠性、在香港常见极端天气或复杂混合交通下的应对能力仍待大规模实际路面验证。
网络安全 重中之重
自动驾驶的网络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建议《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电脑系统)条例》尽快研究将自动驾驶系统,特别是公共交通和大型物流车队的中央控制系统,纳入规管。一旦被黑客攻击,瘫痪交通甚至造成伤亡,后果不堪设想,必须从立法层面加强防护。此外,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和伦理困境亦需社会各界深入探讨,完善法规框架,为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扫除障碍。
香港应坚定推动“商用先行,逐步扩展”的路径,并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并投资于V2X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如在主要干道及意外黑点铺设路侧感知单元,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建立与时并进且具前瞻性的法规与监管框架,制定符合香港高密度城市实际的测试标准、安全认证和商业营运指引,明确数据安全和私隐保护要求;积极应对就业转型,大力投资未来人才培育,鼓励本地大学和职业训练机构与业界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北大屿山和其他的测试仅是起点,预示香港智慧出行新时代的来临。尽管挑战不少,如高密度路况下的安全保障、个人私隐等,但只要策略得当,勇于创新,香港定能在全球智慧出行变革中,抓住机遇,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市民生活品质,贡献“香港经验”,打造更安全、高效、环保的未来出行模式,开创智慧城市新纪元。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