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引入自愿分享机制,让银行在发现怀疑受禁行为时,阻截非法资金,保障公众。
近年金融投资骗案猖獗,根据警方的统计数据,以网上投资骗案为例,2024年共录得3930宗,涉及骗款额约22.6亿元;今年首4个月则有1534宗,涉及金额约10.2亿元。有见及此,金管局亦推出新一轮防骗公众教育短片系列,围绕假冒客服电话、投资及求职等三大骗案类别,提醒市民时刻警惕,以免坠入骗局。近期,证监会亦推出“咪做水鱼”反诈骗宣传活动,特别针对数码平台投资骗局,以提高投资者防范常见欺诈手法的意识。
金管局一直联同银行业界和警方透过不同平台,进行防诈骗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近期立法会亦通过《2025年银行业(修订)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旨在引入自愿机制,让银行在发现怀疑受禁行为,例如诈骗及洗钱活动,能透过金管局指定的安全平台,与其他银行及相关执法机构分享有关企业和个人账户的资料,从而有助阻截非法资金,保障公众。
就此,笔者想讲述引入自愿分享机制的三个关注点和相关建议。首先,在《条例草案》的小组委员会上,笔者关注银行在分享资料的过程中,会否有机制避免监管机构从中查找银行的工作方式是否存在瑕疵,或者收集超出其范围的资料。
局方回应时表示,会尽量在分享资料与合规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并与银行保持紧密沟通,以及为银行提供相关指引。同时,局方亦指出,《条例草案》订明在指定场景下,才可以向其他银行索取资料,以及使用那些资料时,一定只可以用作防止诈骗或洗钱活动相关的用途。
就上述的细节内容,建议局方向业界多作解说,让业界明白在自愿交换不同企业及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不会增添多一个渠道给予监管机构作过度挑剔,从而令业界有更大信心,参与自愿分享机制。
第二,关注分享机制未来有可能扩展至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目前有关机制主要是针对银行,让银行与银行之间共享讯息。但现时很多诈骗案都涉及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未来如果有需要扩展分享机制至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建议推出的条款或监管条例不应太严苛,以免窒碍市场发展。对于扩展至其他界别,特区政府表示持开放态度,同时亦指出现已有反洗钱条例作相关规管。
冀加强跨境沟通协作
第三,关注跨境合作。很多时候,非法资金或诈骗都涉及跨境活动,而现时的分享机制主要适用于香港的银行,某程度上需要跨境合作,以进一步打击跨境诈骗活动。局方回应时表示,香港银行对于牵涉境外汇款的交易十分小心,如果客户想汇款至其他地方,香港银行是相当谨慎;而且在不少个案中,当银行察觉客户被骗,会拒绝为客户进行相关的交易。
即使如此,亦希望监管机构未来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作,共同探讨如何加快识别可疑交易、追踪骗案的资金流向和阻截大额跨境汇款等,提升打击跨境骗案的能力。
总括而言,《条例草案》将让我们更有效应对近年诈骗及相关洗钱活动增加的全球趋势,而建议的分享机制亦有助保障香港的银行体系免于被利用进行受禁行为。与此同时,亦希望当局从机制上、从运作上,为业界提供多点保障,让业界更安心,不会因为《条例草案》而开展一个新渠道,造成过度监管的问题。
(作者为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