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发挥双向平台功能 贡献国家发展\邓 宇

2025-07-14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是内地资本市场连接全球的重要桥梁纽带,也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香港兼具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在助力构建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扮演重要功能角色,一方面香港是中资企业高质量“出海”的首选目的地,具备“A+H”双平台优势以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潜能。另一方面,香港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包括完善的交通网络、成熟的金融系统、开放的投资制度,也体现在香港的关税政策、简明税制,以及法律、会计等健全的专业服务机构网络。

  香港大力推动引资、引企和引才计划取得积极成效,“科技+金融”双轨并进、“湾区联动+沪港协同”共振发力,赋能香港经济金融加快高质量发展,未来在服务中企“出海”及吸引国际投资、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将发挥独特优势,为服务国家大局贡献香港力量。

  “引进来”与“走出去”

  一、“投资中国”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再次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了与世界更好分享高水平开放的“中国红利”,中国设立了一批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国家层面向全国覆製推广的制度创新和开放成果达300多项,各省区市自行推广覆製的成果超过2800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其中包括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开拓多元化市场及鼓励服务出口、发展新型离岸贸易、边境贸易等具体措施。这些政策“组合拳”将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吸引长期资本流入。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及金融投资风险升高等挑战,境外投资者“做多中国”的确定性增强,一则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及高科技创新加快,二则是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各领域开放进程加快,发展机遇颇多,投资中国的长期回报更高,可持续增长的潜能更大。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11%,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22%。但反观中国,2025年吸引外资的步伐逆势上扬,1至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582亿元(人民币,下同),高技术产业投资按年增长超20%,特斯拉、丰田、大众等跨国巨头纷纷加码布局。从投资中国的趋势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实体投资提质扩容。随着国家在制造业、生物医药、电信、医疗等领域加大开放,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范围更广,包括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以及设立研发中心等,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二是金融投资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3月末,境外机构及个人持有中国境内股票和债券资产规模分别达29651.12亿元和43982.62亿元。三是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全球前50大银行中42家已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二、中资企业加快高质量“出海”

  “投资中国”加码的同时,中国企业“出海”模式更加成熟,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等本土企业加速走向国际化。新一轮中国企业“出海”顺应再全球化的潮流,充分挖潜国际市场的多元化,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全方位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重构的新趋势。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达29554亿美元,其中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达1756.2亿美元。同时,以华为、比亚迪、美的、海尔智家等代表的中国跨国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加快提升,成为中企“出海”的标杆。中企“出海”已经从初期的跨国投资并购转向通过在当地投资设厂实现本土化经营,依托全球市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最优布局,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及品牌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

  三、香港“内引外联”优势更加显现

  香港是内地资本市场连接全球的重要桥梁纽带,也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近年来,香港积极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内引外联”优势显现。从三个维度来看:一是“A+H”双平台上市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A+H”模式助推香港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包括美的集团、顺丰控股、宁德时代等内地头部企业纷纷赴港上市。2025年上半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达86家,其中宁德时代以52亿美元的募资额成为上半年全球最大IPO。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港股将有约25只“A+H”股上市,总集资额将达到2000亿港元。二是香港引资引企引才成效显著。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自成立两年以来,已引进66家重点企业来港,其中八成已经或正筹划建立全球或地区总部,其中内地企业占比较高。截至2024年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有约18万名人才到港。三是“债券通”南、北向机制持续扩容。截至2025年5月末,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模式托管“南向通”债券918只,余额5329.4亿元;今年1至5月份,债券通“北向通”累计交易量为4.66万亿元,入市投资者合计835家;截至4月末,“互换通”交易量达6.5万亿元。

  互联互通助力国家金融开放

  地缘政治及关税政策高度不确定性,香港的国际化独特优势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走向成熟,涵盖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及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有助进一步发挥香港“内引外联”优势。从近年互联互通实践来看,一方面,两地资本金融便利化大幅提升,南向和北向资金配置效能增强,加快助力“投资中国”和中企“出海”,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和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两地企业合作及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人才集聚高地功能,吸引各地世界顶尖科研及金融人才互联互通,成为推动香港经济产业转型的关键要素。1997至2024年,内地实际利用港资金额由206.3亿美元增至738亿美元,在外资总额中占比升至63.5%。二是香港密切国际交往,对外直接投资增幅明显,进一步彰显香港作为跨国投资基地的角色功能。2023年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流入和总流出分别达9549亿港元和7529亿港元,直接投资淨流入达2020亿港元。香港外来直接投资总存量升至18.38万亿港元,相当于GDP的616%。近年以来,香港通过设立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家族办公室及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等深化“引进来”措施,大力拓展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前景展望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开放多元和国际化具有独特优势。这一历史进程中,香港成为“内引外联”的重要窗口,通过展现其对接国际规则和对口国际市场的独特优势,既是作为中资企业“出海”和跨国企业亚洲布局的投资基地,也是中国资产全球配置和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关键枢纽。

  香港近年来围绕“服务国家大局、深化国际交往”措施更加务实。实践证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世界竞争力排名的稳步上升,同时在推动经济产业转型的有力举措,也释放了内生性增长的潜力和动能,比如研发支出规模的持续扩大、初创公司的快速增长等。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香港还需结合国家“十五五”布局推出更多新举措,增强发展新动能。建议深化落实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各项措施,深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湾区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等新的政策规划,抓住国内和国际机遇,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优势。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