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及国家的消费者专程购物,因此建立优质的消费环境十分重要。
近年来,中国开始发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放眼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城市采取的发展思路和现实路径也有所差异。不过,这当中有不少共通的做法值得参考。笔者尝试给出四点建议。
打造特色旅游业 丰富商品供给
第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众多消费者专程来此购物花销,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在中国电商行业已经颇为发达的当下,很多外地消费者似乎并无必要专程赶到某个城市进行消费,线上下单即可买到所需消费品,而传统的“消费中心城市”概念仿佛也正在受到挑战。
然而换个角度看,即便电商行业已颇为成熟,但诸如香港、迪拜等城市每年依然能迎来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消费者,二者并没有因为电商的便利而失去其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这其中,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旅游业。
一方面,旅游是最为典型的体验型经济活动,天生带有出行和聚众属性,游客只有亲身经历感受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旅游业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设施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任何一个领域都与消费密切相关。
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地居民专程来此消费,发达的旅游业不可或缺。各地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充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培育夜游景点和特色体验项目,不断丰富夜间文旅消费内容和服务;加快文旅类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等。
第二,提高消费载体建设,丰富商品服务供给。
彰显国际时尚与历史人文特色,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核心商圈的建设发展,并在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商业街区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同时支持借助一系列国际时尚主题活动来提升商圈及整个城市的影响力,将商圈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变为集体验、社交为一体的活动中心。
与此同时,各地还着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引导优质消费资源加快集聚发展,提升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加快智慧商圈的探索步伐,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依托各地资源禀赋,着力建设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和个性化旅游产品,支持夜经济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的体验感。
建优质消费环境 提升城市品牌
第三,营造舒适放心消费环境。
各地应继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让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具体可以考虑健全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等机制,对信用风险等级较高的市场主体要提高商品抽检频次,并及时向公众提示消费预警,对于製假、售假、虚假宣传、投机等破坏诚信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好市场秩序;还应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作用,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和消费者满意度。
另外,放眼全球,大多数消费中心城市都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而“生态宜居”本身就是在给消费者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此,各地应当继续完善城市规划布局,着力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城乡绿色景观建设,使得城乡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在教育、医疗、城市安全等方面不断优化,增强城市人文生态综合魅力。
第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品牌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文明程度,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外地游客以及投资者的“金字招牌”,将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就中国而言,部分城市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风景名胜、坚实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等优势,目前在城市品牌形象方面现已形成一定气候,下一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上来。这便需要各地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各项国际性的会展、赛事、论坛等,并学习发达国家会展等项目的标准与品质,大力拓展海内外知名会展组织机构的联系及合作渠道,增强当地企业承接国际大型活动的能力。此外,还应支持当地企业和品牌“走出去”,尤其是对积极培育本土品牌,对潜力型、创新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其区域及国际竞争力,强化海外市场对于企业以及城市的品牌形象认知等。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