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资银行可构建基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绿色通道,推动“贸易流+资金流”协同,既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又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的份额。图为稳定币之一的泰达币符号。
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时代的重要创新,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其蓬勃发展可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提供多重机遇。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桥梁,稳定币不仅为银行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更为其参与未来金融生态建设提供了战略入口。商业银行若能审时度势,主动布局稳定币相关业务,有望在数字经济时代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香港《稳定币条例》及类似监管框架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将储备资产存置于受监管的持牌银行,这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具有国际网络的大型银行开辟了资产托管业务的新增量领域。根据监管要求,稳定币发行商需保持100%的储备资产支持,这些资产通常以现金和短期国债为主。当前稳定币总市值2500亿美元计算,市场普遍预测未来五年将成十倍级增长,这将为银行体系创造巨大的增量资产托管的业务需求。
托管业务的吸引力在于其可持续的收入模式:首先,商业银行可为发行机构开立客户账户进行保证金和储备金托管,实现可观的托管规模和收入。这些费用通常基于托管资产规模按比例计提;其次,通过为稳定币发行商提供专门的储备账户,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优化负债结构;最后,托管业务还能带动相关的清算、结算、外汇兑换等配套服务收入,形成综合金融服务链条。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设有分支机构,具备完善的合规体系和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满足稳定币发行机构对储备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高标准要求。
加速金融创新
稳定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点对点实时结算能力,为商业银行跨境支付业务的效率提升提供了革命性工具。传统跨境支付依赖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网络和代理行体系,通常需要3至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平均成本高达交易金额的6.35%,而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可实现近乎实时的结算,单笔成本可低至0.00025美元。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将稳定币技术应用于跨境支付领域可带来多重效益: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将跨境支付时间从日级压缩至分钟级,满足企业客户对资金周转效率的更高要求;二是显著降低成本。通过绕过中间银行环节,减少代理行费用和汇兑损失,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拓展服务范围。使银行能够服务以往因成本过高而难以覆盖的小额跨境支付市场,扩大客户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稳定币可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与香港等离岸市场联动,中资银行可构建基于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绿色通道,推动“贸易流+资金流”协同,既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又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
稳定币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参与数字货币生态建设的战略入口。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密资产交易、去中心化金融(DeFi)、现实资产代币化(RWA)等新兴领域正在形成规模可观的金融新生态。2024年DeFi用户数从500万飙升至2080万,锁定价值增长120%至1193亿美元。花旗银行预测,2030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7万亿美元,规模相比目前有数十倍增长空间。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或接入合规稳定币,可获四项战略优势:一是获取新一代客户。年轻一代企业更倾向使用数字资产管理跨境资金,稳定币成为银行接触这类高成长性客户的重要渠道;二是参与数字生态建设。通过稳定币接入加密资产交易平台,提供法币与加密资产之间的兑换桥梁,在快速成长的数字资产市场中占据关键节点位置;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基于稳定币的可编程性,开发智能合约驱动的自动化金融产品,如条件支付、动态质押贷款等,提升产品竞争力;四是RWA等稳定币衍生业务。商业银行有望参与稳定币衍生业务──基于稳定币的结构化产品代币化,如可将信贷资产、不良资产、房地产等抵押品资产代币化,降低投资门槛,增强流动性,在金融市场上提供稳定币衍生业务的发行、承销、做市、投融资等产品服务,形成新的展业空间。
存款流失 结算业务萎缩
尽管稳定币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其颠覆性的创新更多地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形成了全方位挑战。稳定币正在改变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基础、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和盈利模式都构成根本性冲击。
稳定币的货币市场属性使其成为银行存款的直接竞争对手。作为一种高流动性数字资产,稳定币既能保持与法币的价值锚定,又能通过DeFi协议实现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虽然稳定币发行方并不对稳定币支付利息),这导致银行核心存款面临分流压力。特别是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可能将闲置资金从银行账户转移至稳定币钱包,用于日常支付或理财,进而影响银行的负债端稳定性。
存款分流现象形成机制包含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收益差异。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通常极低甚至为零,而稳定币通过DeFi协议(如质押借贷、流动性挖矿)可获得显著更高的收益;二是功能替代。稳定币同时具备支付功能和储蓄功能,用户体验优于传统银行账户;三是使用便捷。只需通过手机APP注册加密货币交易所即可将银行存款转换为稳定币,操作门槛极低。
存款分流对银行的影响呈现结构性分化:大型银行可通过发行自有稳定币或为第三方发行商提供资金托管服务留住资金。而中小银行受限于技术开发成本、合规能力及规模经济不足,难以提供同类服务,面临更严重的存款流失。
稳定币依托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点对点实时清算,打破了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传统银行依赖SWIFT等中心化系统,存在跨境转账周期长、手续费高、流程繁琐等问题,而稳定币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交易,大幅缩短结算时间并降低成本。
支付结算业务边缘化的具体表现包括:一是跨境支付份额流失。在跨境贸易中,稳定币可绕过银行中介直接完成资金清算,企业间可直接进行“支付即结算”,减少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依赖;二是“企业对企业”(B2B)支付场景替代。大型企业通过发行自有稳定币构建内部支付网络,处理供应商付款、商户结算等流程,绕开银行系统;三是零售支付习惯改变。消费者逐渐习惯使用稳定币钱包进行日常支付,银行账户的支付中介角色被弱化。
稳定币对商业银行的更深层次影响是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整体性颠覆。美国财政部报告将稳定币概括为“可数字支付的货币基金”,这一本质定义揭示了稳定币与传统银行在商业模式上的根本差异。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核心依赖于存贷利差: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而稳定币发行商的盈利逻辑则是:发行稳定币(负债)→购买短期国债等安全资产(投资)→赚取利差。两者看似相似,实则存在根本区别:一是资本效率差异。银行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实现杠杆经营,而稳定币需100%储备支持,后者资本效率更低但更为安全;二是风险承担差异。银行承担贷款违约风险,而稳定币发行商仅承担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是监管成本差异。银行面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要求,而稳定币(当前)监管负担较轻。
商业模式差异导致金融体系可能出现脱媒加速现象。资金从传统银行体系流向稳定币体系,银行被迫从“胖银行”(有吸收储蓄能力)向“瘦银行”(投资银行模式)转型,盈利模式从“利差收入”向“服务费收入”转变。但这种转型并不容易,如果转型不成功银行就可能面临收入持续下降的压力。
主动转型抢先机
面对稳定币带来的双重影响,商业银行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应对策略,即是主动的转型与融合。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客户基础、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等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将稳定币纳入整体数字金融战略,完全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对稳定币挑战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主动布局,争取先发优势。稳定币市场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和先发优势特征,早期参与者能够建立用户基础和生态壁垒。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应把握香港《稳定币条例》实施的机遇窗口,尽快申请牌照并开展沙盒测试,避免在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扩张中陷入战略被动。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定位。商业银行在信用背书、合规反洗钱、客户基础等方面具有其他稳定币发行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将稳定币业务与传统业务有机结合,银行可以提供“稳定币+”的综合解决方案,如结合贸易融资的智能合约稳定币支付等金融产品。
三是严守风险底线,避免盲目跟风。稳定币业务潜藏着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等多重挑战。商业银行应建立“防御工事”,包括流动性缓冲机制、赎回限额设计、实时监控系统等,做到谋定而动,确保业务创新不突破风险底线。
四是培养数字人才,提升技术能力。稳定币业务需要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开发、加密算法等新型技术能力。商业银行需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战略合作等方式补足技术短板,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建强数字化人才队伍。
(作者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