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Web3洞察/稳定币核心价值在于落地场景\蒋照生

2025-07-21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稳定币不是替代者而是优化者,可提升交易效率与可组合性。

  笔者近期参加了一场由产学研共同参与的闭门研讨会,围绕稳定币的创新与发展逻辑展开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交流。在这场思想碰撞中,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被多次讨论:稳定币到底在竞争什么?是底层技术、还是监管进度、抑或币价稳定度?

  对此,笔者认为真正决定稳定币生命力的是其锚定货币的信用强度,以及服务于真实、可持续的支付场景及金融场景的能力。

  香港如今率先明确稳定币监管框架,成为全球首批允许合规稳定币持牌运营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一制度化路径令人鼓舞,但更需要回答的是:稳定币未来究竟用在哪里?

  稳定币过去数年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为其在传统支付体系效率低下的地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链上借贷协议中的抵押货币,还是交易所的清算中介,抑或跨境电商支付的资金通道,稳定币都凭借稳定的价值锚定、全球流动性和较低成本,为用户提供了更高效的替代方案。据稳定币发行平台Circle统计,2024年稳定币链上转账总额已超过35万亿美元,甚至超越了Visa与Mastercard的年度处理量。这意味着,稳定币已不只是加密市场的小众工具,已是成为全球价值流通的重要载体。

  但从现实视角出发,稳定币绝非颠覆现有支付系统的新选择。在本地支付和高频场景中,现有数字化支付工具已经足够成熟且用户黏性极强。稳定币的真正用武之地,恰恰是这些工具无法覆盖或效率极低的“缺口处”,如跨境贸易、全球结算和链上资产流通。

  真实世界资产(RWA,Real World Assets)代币化是目前香港最具潜力的应用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债券和另类资产开始探索代币化,链上交易的清算需求不断增长。港元稳定币如果能够成为RWA生态的结算媒介,将极大提升链上和链下金融的互通性,减少传统清算系统中的延迟和成本。试想,当一只代币化基金的认购与分红可以直接通过港元稳定币在链上完成时,不仅提高了透明度,也为香港在全球资产数字化浪潮中争取到领先地位提供了契机。

  跨境支付同样是香港稳定币的天然应用场景。传统跨境支付依赖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和多层代理行网络,资金到账往往需要两到三天,手续费动辄高达2%至5%。而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数秒内完成,成本降至几美元甚至几美分。据国际结算银行(BIS)试点数据显示,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结算效率提升可超过90%。对中小企业和跨境电商而言,这种差距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流动和营运效率优势。稳定币并不试图取代本地高频支付工具,而是在传统体系无法触达或成本过高的领域提供增量价值。

  全球监管体系碎片化

  稳定币的本质应回归到其最初设计目的,成为一种支付工具,而非投资性资产,更非炒作资产。在很多地区,用户选择USDT(泰达币)并不是为了炒作套利,而是希望通过其获取更稳定的资产价格锚定,或用于支付和跨境结算。这在高通胀国家表现尤为明显,比如阿根廷和尼日利亚,USDT几乎成为“影子美元”的存在。

  对香港以及其他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来说,这一逻辑同样成立。港元稳定币若能完成清晰的监管登记,并在金融机构间构建可信的流通网络,其支付工具角色将远大于投资品角色。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有利于稳定币在现实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化对接。

  当然,必须正视当前稳定币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挑战之一──全球监管协同的碎片化。不同国家对于稳定币的法律定义、储备金要求、清算机制等标准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跨境清结算规则。这直接制约了稳定币的全球化使用潜力,也让合规稳定币更容易陷入“孤岛状态”。

  香港未来若要推动港元稳定币走向国际化,不仅需强化本地牌照机制,更需通过“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Bridge)等多边数字货币桥梁项目,与新加坡、日本、阿联酋等地开展跨境试点,构建“区域级稳定币互认网络”。只有把技术协同与监管共识同时推进,稳定币的跨境价值才能真正释放。

  总结来看,无论是欧元稳定币的发展困境,还是港元稳定币的探索路径,都在不断提醒市场: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是否真正服务了支付和结算的刚需。过度夸大稳定币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冲击,其实忽视了当前阶段最紧要的问题──场景落地。

  稳定币不是替代者,而是优化者;不是投机品,而是工具箱。在链上金融系统中,稳定币提升了交易效率与可组合性;在跨境结算领域,能够减少了成本与摩擦。未来港元稳定币能否走出自己的“香港路径”,关键不在于制度能否筑牢“合规底座”,而在于市场是否能提供足够多“需要稳定币”的地方。

  (作者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