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热话/反内捲的他山之玉\赵伟

2025-07-29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应对产业无序竞争、产能过剩,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外经验或可参考。其经验显示,鼓励行业兼併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加强市场化出清以及匹配相应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日本经验:

  交叉持股形成经连会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量日本企业深陷“规模过小”的发展困局,企业数量庞大但陷入过度竞争,不仅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的压力,还阻碍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培育。为此,日本政府着力推动企业合并与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垄断管制并提高金融机构持股上限;1963年通产省发布“新产业体制论”,指出企业规模“过小”问题,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随着政策放松垄断管制、促进交叉持股,日本金融机构持股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明显提升。1953年,日本政府将《反垄断法》中金融机构持股上限从5%提升至10%。在此背景下,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而且日本加入经合组织后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引发企业对海外资本恶意收购的担忧。因此,日本政府修订《商法》,允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批准。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从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业集团,有利于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助力产业升级。“横向经连会”由不同产业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和从经连会银行贷款的方式组成企业集团。“纵向经连会”则为关联企业纵向持股,包括生产型(如丰田等绑定零部件供应商协作创新),分销型(如松下等通过指定品牌、控制折扣制止分销商价格战),资本型(如东急电铁借经连会实现多元化)。

  美国经验:

  市场化出清亦做好民生保障

  1980年代初,面对国际供给冲击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出清过剩产能。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取消了钢铁行业长期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加速低效企业退出。1986年美国通过《税制改革法案》,取消钢铁企业长期享有的10%投资税抵免和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199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兼併重组期,优势企业和投资集团通过收购破产企业优质资产实现产品线与技术整合。

  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的同时,美国还重视托底保障机制建设,推出劳动力就业帮扶与养老保障措施。美国通过养老金保障等机制,缓解钢铁行业产能出清带来的职工安置问题。美国养老金保障公司(PBGC)于1974年设立,作为独立的联邦机构,其主要依靠参保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和投资收益维持运转,通过依法接管破产企业的养老金计划,保障员工退休福利。

  至2005年,PBGC累计接管超过3500个企业养老金计划,保障了约69.8万名退休人员,年度支出达到37亿美元,其保险体系整体覆盖约4410万美国工人和退休者,成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键的社会保障缓冲器。

  德国经验:

  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差异化竞争

  德国啤酒业的发展经验则表明,通过立法明确产品标准、建立细分认证机制,或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德国的《啤酒纯淨法》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明确规定啤酒酿造品质底线。1516年该法首次颁布,明确规定啤酒仅能使用大麦、水和啤酒花三种原料,从源头阻断不合格原料及有害物质进入生产,既保障了啤酒的质量纯度,也通过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土产业。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保障认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品质,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对地理标志商标作出明确规定,进而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例如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型啤酒获得欧盟PGI认证,确保其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并且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并通过独立监管机构监督,保障真实性和高品质。

  进一步地,德国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BJCP 3 Beer Style Guidelines等标准为啤酒产品提供了全面的分类框架,依据酿造工艺、风味特征、酒精度,以及原料等标准细分出多个风格类别。每种类别下,不仅有详细的风味描述,还规定了评分标准,确保不同风格的啤酒在市场上有清晰的定位。标准化的分类体系或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风味创新、工艺提升和文化定位等进行差异化竞争。

  (作者为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