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湾区合作提速 孕育新机遇\邓 宇

2025-08-04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从全球主要湾区发展来看,科技和金融具有双向赋能的特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科技创新高地和金融创新高地的比较竞争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大湾区发展,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新成果,通过发挥香港内引外联的功能优势,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资金、国际人才和创新要素,成为大湾区企业国际化布局的“超级联系人”。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具有世界眼光,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远期展望至2035年,和国家2035年规划的时间线高度一致。当时及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充分印证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的前瞻性。

  六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在促进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潜能。2024年大湾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达14.8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17年增加4.8万亿元。为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国家发布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战略规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重大合作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明大湾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模式,核心在于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强强联合。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涌现,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更加迫切。加快建设四大合作平台的要义即在于此,特别是四大合作平台所制订的产业规划颇为务实,抓住了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战略重心,瞄准了高度契合大湾区创新土壤的重点产业,而且着眼于规则衔接和产业协同的配合。

  协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

  目前,大湾区省市已经建立各层面的协同机制。国家层面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以及涵盖科技、法律、税务、金融等各部门在内的合作机制。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规则衔接。大湾区协同发展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通过四大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行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的政策试点,比如粤港澳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湾区认证”、“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等,更好地促进湾区内要素流动和便利化。

  二是产业合作。大湾区汇聚比较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研发+智造”的优势突出,具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实基础。四大合作平台聚焦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比如大湾区集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先进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等九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金融合作。2020年4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包括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等指导意见,发布金融支持四大合作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度放宽跨境投融资限制、拓展离岸账户、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三地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合作紧密,有力地促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大湾区中外金融机构深化开放合作。

  科创金融双向赋能

  《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同时强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以及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三点,可见“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在大湾区建设战略占据重要地位。

  从全球主要湾区发展来看,科技和金融具有双向赋能的特质,高成长性、高风险及高回报的前沿科技创新,必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金融创新,包括高能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先进的金融工具、开放便利的金融政策为前沿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具备科技创新高地和金融创新高地的比较竞争优势,湾区内香港、深圳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榜单前十,“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而且湾区内资本市场发达。

  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创新。近年来,大湾区省市设立各类科技创新基金,比如深圳提出“大胆资本”,提出到2026年要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千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和种子基金群。培育高成长性的早期科技企业,特别是支持独角兽企业,依靠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匹配度不高、适配性不强,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耐心资本”的深度参与。依托四大合作平台,通过引导基金放大科技创新投资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投资,同时鼓励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创投基金的跨境资本流动,便利科技创新行业收入的跨境汇兑。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等优势。过去六年来,大湾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跻身全球湾区第一梯队。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构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及互联互通等进一步先行先试,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基本构建“湾区智造+国际资本+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总的来看,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充分展现政策试点、协同发展的优势和便利,在促进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三地规则衔接、要素集聚和跨境流动,实现了资金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

  助推打造“中国硅谷”

  大湾区建设正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经济转型和产业革新创造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协同效应。凭借香港研发优势,利用大湾区超强制造和科技创新融合,助推大湾区加快打造“中国硅谷”,释放香港的研发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香港经济增长新动能,并增强香港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含科量”。

  二是超大市场。大湾区人口规模大、市场多元且容量大,不仅为湾区内跨境人才交流、赴港及北上旅游消费提供便利,而且也为香港制造、香港品牌拓展新的市场,助推本地中小企加快“第二曲线”增长,摆脱单一市场困境。

  三是创新策源。大湾区汇聚优质的金融、科创和国际人才资源,深港两地资本市场活跃、湾区三地创新创业生态优渥,具有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天然土壤,香港研发和青年创业在大湾区将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预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四大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将加速度,一大批先行先试的政策将落地。建议香港从四个方面深化融入大湾区建设:

  首先,建立完善特区政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的工作机制,建立年度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紧密对接大湾区国家级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涵盖政策研究、执行对接和督导落地的工作专班,提高大湾区合作的紧密度,有效解决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难题。

  其次,发挥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和联通国际的资本市场优势,开辟支持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赴港上市的绿色通道,加大力度引进入列四大合作平台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再次,优化完善与大湾区基础设施、专业服务以及已有合作机制,包括扩大跨境资金、人才和数据流通便利,增加湾区医护、税务、教育、法律等专业资格互认范畴,适当放宽两地执业限制,增加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就业资助。

  最后,加快推进河套香港园区、北部都会区建设,通过创新资本和外包服务的模式,引进内地资本和专业队伍,提前布局招商引资,重点关注前海、南沙等科技创新平台、跨境科技投融资政策,并引导香港各类资本积极参与。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