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外国、外地公司来成立并注册数字创新高,香港的资金不断累积增加。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香港的货币供应量M3(流通现金加商业银行存款)录得19.86万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17.94万亿元,按年增长10.7%。对比上一个月的19.71万亿元,按月增长0.76%。
香港长期保持逾18万亿至19万亿元充裕的资金,短期内也不需要担心负利率的来临,是最理想的投资处境。
19万亿元M3是一个什么概念?1997年香港的M3只有2.87万亿元,去到2007年的时候是6.13万亿元,去到2019是14.8万亿元,一年前是18.5万亿元,反映香港资金不断上升。这是强劲的底气。
何况,除了M3外,我们亦加以分析银行结余(银行放在金管局的户口结余)和未偿还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银行被金管局吸纳的资金)。目前三者加起来逾21万亿元,长期趋势上亦是持续上升的。
有一点是要特别留意的,定期存款按月减少2.2%或2284亿元(过去两个月累计共流出3780亿元),活期存款按月增长3.48%,储蓄存款按月增长5.46%,反映资金初步已一如笔者之前所料,从定期存款涌出,滚存的资金量已不容小觑。
近日金管局持续入市承接港元沽盘,分析预料随着银行体系结余减少,港元拆息将回升。笔者认为有关情况是正常的,不是因为港元有“流出压力”,相反是源于5月大量外资涌入香港的后续发展。很多评论都忽略了有关香港银行结余的实力,其实应该连同未偿还外汇基金票据约1.4万亿港元去看,银行体系资金量足够应付套息活动,H按息随着资金流动有所上落是平常事。笔者认为,香港息口与金融环境将保持稳定。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曾在汇思撰文指出,资金流出港元体系并不一定代表撤离香港,同时银行持有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基本上都能稳妥管理其流动性,确保资金有序、高效地流转。资金流出港元体系兑换成其他币种(如美元),仍可能留在香港金融体系。笔者认为,市场有很多信息是市民要去了解的,不要道听途说。
(作者为祥益地产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