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升,消费群体对消费的追求从物质满足转向情绪价值与体验服务,新消费逻辑全面崛起。
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泡泡玛特的潮玩盲盒到蜜雪冰城的普惠茶饮,从老铺黄金的轻奢突围到折扣零食店的极致性价比,层出不穷的新消费“物种”不断颠覆传统商业逻辑和消费认知框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主体对消费的追求从物质满足向情绪价值与体验服务转变,对应着新消费逻辑的全面崛起。
新消费的勃兴,首先植根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与财富积累。收入增长不仅释放了消费潜力,使得消费者有更多预算投向发展型(教育、文化、信息)和享受型(旅游、娱乐、个性化服务、情感满足)消费;更重塑了消费预期,消费者对品质、体验、个性表达和精神共鸣的追求日益强烈,构成了新消费需求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人口结构变迁下,代际消费偏好的碰撞与融合,是催生新消费生态的重要逻辑。2.5亿Z世代作为消费主力,成长于物质丰裕与数字原生时代,其“情绪价值优先”的消费观推动潮玩、小众文旅等赛道爆发;而3亿“活力老人”群体持续扩容,手握可观储蓄与閒暇,消费需求从传统康养转向付费学习、银发美妆、高端旅居等多元业态;同时,家庭结构小型化催生单人小家电、小份食品等细分需求,叠加少子化下的“儿童消费升级”,也为消费细分业态带来广阔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通过全链路重构消费价值链,成为新消费业态崛起的核心引擎。表现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洞察(如直播反馈、行为数据分析)推动供给侧从“预测式生产”转向“需求导向型敏捷创新”,缩短市场响应周期并丰富消费选择;消费场景数字化迁移(如虚拟试衣、线上文娱)突破物理限制,加速服务消费线上化;智能物流通过分布式仓储与智能调度实现“分钟级响应”,推动高品质服务全域覆盖。
最后,消费观念的深层变革与新消费趋势的涌现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消费市场转型的清晰脉络。消费生态正经历从“符号消费”向“意义消费”的理性跃迁,表现为价值认知的精细化重构:消费者运用“功能─情感─社交”的复合维度重新定义“值得”,催生出成分党科学量化、二手轻奢融合理性与环保、小众品牌为社交辨识度溢价等多元形态。这种对商品和服务背后“意义”的深度挖掘与理性支付,构成了新消费崛起的核心精神动力。
上述因素驱动下,中国新消费呈现出三大相互关联的结构性趋势:一是“服务+情绪”消费崛起,突破功能边界,追求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二是性价比消费升级,通过供应链优化与技术创新,打破“低价必低质”误区,实现效率与品质的协同跃升;三是平价消费品牌化,借力设计赋能与情感联结,摆脱单纯价格标签,塑造独特品牌价值与用户黏性。这三重趋势共同指向中国消费市场从物质需求主导向价值共鸣驱动的转型轨迹。
服务+情绪消费迎快速增长
具体看,中国新消费的演进有望沿着三条主线持续深化:
一、“服务+情绪”消费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浪潮。随着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消费市场正在从“功能满足”向“体验驱动”加速转型,2024年服务消费占比达46.1%的数据印证这一趋势。这类消费的核心在于通过场景创新满足情感共鸣与自我表达需求,需求的多元化推动市场边界不断拓展。当前中国服务消费正处于人均GDP破万后的加速期,这为企业捕捉“情绪价值溢价”提供了历史性窗口,那些能精准锚定细分场景并实现规模化交付的品牌,有望在这一波增长中占据先机。
二、平价与性价比消费将进入“效率+认知”双轮驱动的精细化竞争阶段。真正的平价革命绝非简单降价,而是全价值链的效率重构。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具备独特优势:上游依托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通过柔性制造实现“小单快反”以压缩生产周期;中游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形成成本摊薄效应;下游则借助电商基建将性价比优势外溢至全球。但需警惕“价格战陷阱”,单纯依赖补贴的低价策略难以持续,真正的行业王者需同时掌握成本控制硬实力与品牌认知软实力,而性价比赛道的终极赢家,必然是效率革命与价值共鸣的双重胜利者。
三、全球竞争将成为新消费品牌的“成人礼”,本质上是“本土化洞察+全球化能力”的综合较量。成功的出海不仅是市场份额的扩张,更是商业规则与话语权的重塑。未来,唯有深度融合“中国供应链韧性+本土化运营智慧”的企业,方能在这场出海博弈中占据主动。
新消费的“新”,不在于商业模式的花哨,而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在物质丰裕时代,人们开始追求商品背后的情感连接与自我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新消费不是对传统消费的否定,而是在新技术、新观念、新人口结构下的迭代升级──正如当年百货商店取代杂货店,电商冲击实体店,每一次消费革命都是效率提升与体验优化的双重奏。
中国消费市场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房地产深度调整重塑着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共同富裕政策推动收入分配改革,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这些宏观层面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必将持续重塑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与发展格局。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