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商平台不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价格经常处于低位,或会出现产品质素下降的后果。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毕竟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而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就是更多、更好的消费。
不过在现实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消费占GDP比例过低,每100元(人民币,下同)的GDP中只有大约56元用于消费,这个比例比国际平均少大约20元。消费占比低,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提升,还可能造成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矛盾。另一方面,所谓的消费降级现象,即消费品品质持续下降。这就引发关于消费质量问题的思考。
客观地说,数量问题还比较直观,例如社会零售总额可以显示消费金额增长快慢。但目前似乎没有比较好的反映消费品质量的指标。最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维持在-0.1%的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量问题。但价格指标是很多复杂因素比如市场供求的结果,有的时候价格低不一定反映产品质量差,而是因为供大于求。但价格持续疲软,也会反过来对产品质量产生负向影响。
在电商市场上,曾经看到有平台用“全网最低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这乍看不是坏事,因为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消费品。但其实这只是局部均衡分析的结论,如果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做分析,结果可能不一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曾经提出“柠檬市场”概念,用于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其经典例子就是二手车市场。在二手车市场,买家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需要了解价格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信息。价格信息直观可见,但质量信息往往难以获取。由于价格信息易传递而品质信息难传递,导致买家只好关注价格信号。其结果是质量好的二手车难以卖出高的价格,这样会导致市场价格和品质都不断走低,市场会逐步萎缩。
高价商品被挤出市场
同样道理,“全网最低价”的营销策略可能会使得价格高一些的产品失去市场,为了生存,供应商被迫追求更低的价格,而这往往会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毫无疑问,这样的低价内捲不但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最终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数量。
当然柠檬市场也并非完全没有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利用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二手车质量的信息。现实中这样的做法也很普遍,比如二手车车行,有时候车行还可以提供一定期限的保修,这样不但为买主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
也因此,解决柠檬市场问题的关键是为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消费者提供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二手车市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消费品市场特别是电商市场。
笔者最近完成了一项关于消费的研究。初衷很简单,就是在线上消费时,除了向消费者告知价格,是否有可能让消费者同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质量信息。具体做了两个指数和一个榜单。第一个是消费品牌指数,第二个是品牌购买力指数,即在品牌基础上花费的金额。第三个是榜单,展示哪些产品的消费品牌指数较高或较低。
在研究中发现,衡量或披露产品品质信息的难度很大,既有如何获取数据的问题,也有如何度量的问题。譬如,大多数产品的品质差异并不清晰,比如在网上订一碗牛肉面,除非是名店,否则很难判断哪家好。
这又回到柠檬市场问题:如果想吃牛肉面,有8元、10元、15元三种外卖,消费者会选择哪一款?如果知道15元的确实更好,可能会有人选择。但事实上外卖市场上食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选择15元的牛肉面,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到底值不值。最安全的做法是选择8元的牛肉面。
上述例子揭示的核心问题是:当只能关注价格信号而缺乏充分质量信号时,你不知道多花几块钱能换来什么,所以结果是大家都去选择最便宜的产品。如此一来,原先卖得贵的店家也只能降低价格,而降低价格的方法是同时降低质量。
削弱商家投资意欲
价格持续往下走还会引发一个宏观问题,就是在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之间形成预期的恶性循环,即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涨价,投资者不愿意增加投资,生产者也不愿意增加工人工资,更不愿意多雇人。这也说明,所谓的“全网最低价”、低价内捲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宏观经济后果。
今次研究有几个有意思的发现。一是,过去这些年,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在缓慢上升,并未愈走愈低,或者说“消费降级”并非普遍现象。二是,观察不同类别、行业、地区,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行业间品牌指数高低差异非常大。简单说,有些行业的品牌相对容易识别或受到消费者重视(如3C、家具、美妆),有些则难识别或不受重视(如女装服饰)。差异部分源于某些领域(如手机)品牌已非常鲜明甚至形成了社会共识,消费者能根据名称判断,而其他领域则不然。
报告结果显示,首先,尽管当前对消费形势不甚乐观,但平均而言品牌指数仍在上升。2023年一季度的消费品牌平均指数为59.4,到2025年一季度上升至63.4。季度间波动明显,上升较快的主要在二季度与四季度,猜测这与电商平台618和双11促销期间消费者更集中购买有品牌的产品有关。
其次,不同行业品类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品牌指数最高(消费者最重视品牌)的是3C、家具、美妆;最不重视品牌的品类是女装服饰(原因可能是女性消费者更看重潮流款式)。行业差异可能由两方面造成:某些领域产品品牌已非常鲜明(如手机);其他领域品牌识别相对困难。
一个更有意思甚至令人吃惊的结果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品牌消费购买力非常强,但其平均消费品牌指数并非最高,反而是新一线、二线城市的平均品牌指数更高。笔者为探究原因,做了几个简单的回归分析。首先,城市劳动人口中流动人口占比愈高,其总的品牌购买力指数愈高,但对平均消费品牌指数有负面影响(即流动人口占比愈高,该地区平均消费品牌指数愈低)。其次,“非私营单位就业”(即体制内就业,包括国企、政府雇员、事业单位人员)占比,不仅对总购买力有帮助,对品牌指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
这反映了一系列政策问题:大量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其自身消费品质不高。而流动人口占比与不同行业的消费品牌指数回归也几乎呈负相关,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建立品牌 以质量突围
将品牌购买力指数与平均消费品牌指数作图,会发现实力强的城市两者总体成正比,但有些城市(如宜春、七台河)购买力虽非最强,其平均品牌指数却与上海、北京、杭州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为什么?这可能与体制内员工有关——他们的收入未必最高,但消费意愿和实力较强。
消费品牌榜单显示,品牌购买力最强的城市是经济最好的城市(意料之中);但平均品牌指数最高的城市包括合肥(有一定道理)、郑州(较难理解)、淮安、南昌、南京(不错)、周口、淮北、盐城、开封、临沂等。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平均品牌指数高的城市,既没有人口大量流出,也没有大量流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人口大量流失的城市则不那么稳定。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此项研究的目的是推动更多关注、归纳和传递产品质量信息,而不仅是关注价格信号。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价格重要,但品牌尤其重要。目前看到发展品牌主要是两条路径:一是把产品质量做得非常好;二是新兴品牌注重提供情感体验。从学术与政策的角度看,上述结构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点:不同劳动人口组成(流动人口与体制内人口等)对消费品牌的追求差异,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与重视。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