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宇宙/美加征药品关税 危及全球健康产业\梁颕宇

2025-08-20 05:02: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贸易政策不断收紧,特朗普扬言将大幅提高药品关税,并要求药厂降价。虽然尚未下达正式文件,但最新口风是分阶段课征提升,首阶段将对进口药品征收“小额关税”,然后在十八个月内提高至150%,最终提高至250%。此举不仅会破坏全球供应链,还可能危及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引起全球持份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特朗普开宗明义,征收药品关税的目的是鼓励药企将生产业务迁往美国,在美国投资建厂,以实现“美国优先”的产业政策目标。他去函17家国际大药厂,要求它们在美国市场的药价,必须是已发展国家中最低的“最惠国药价”。

  虽然作为全球创新药物中心,美国在高端医疗技术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看似不会受到开征进口关税影响,但根据美国官方披露的数据,当地药企生产时所用的原料药(API)中72%依赖进口,而原料药是任何製药商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涨价或交付中断可能会严重阻碍成品药的生产。

  美国药品中高达九成为非专利药,非专利药厂利润微薄,由于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在过去数十年内,已将低附加值、会造成较大污染的原料药生产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近年主要是从中国和印度等地进口价格相宜的原料药。美国国内制造商要在短时间内逆转这个形势,实现在地化生产替代输入进口,受建造厂房在安全及卫生上有严格要求,而且资本密集兼监管繁复等影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大幅加征进口关税,更大可能出现的是低附加值的原料药和仿制药首当其冲,药企进口成本急增,直接推高美国终端药价。

  更重要的是,美国生产所需的人力、电力、运输等成本远高于亚洲与欧洲,加上当地药品价格受复杂医疗系统及药品福利管理机制(PBM)制约,即使成功把本地生产扩大,价格也难以全面下调,甚至可能是适得其反,因关税扰乱医疗产业企业生产经营,推高成本并扰乱药品供应链,加剧药品短缺风险,从而使患者面临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仿制药大国、中低端医疗器械主要生产国。根据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的报道,在截至2023年4月约十年间,美国平均约有17%的API进口来自中国,对中国的直接依赖程度或许可控,但是无论在常用的退烧药、泻药等领域,以至抗生素等关键药物,中国制品在美国进口的药品中都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中国更是全球医药价值链中,许多其他製药大国的主要供应国,如美国第五大医药进口来源国印度,据估计便有近70%的原料药由中国供应。

  尽管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了各种不同关税,医药关税政策还是相当克制,涉及的以医用耗材为主,多数原料药、制剂产品被排除在外。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开征对等关税时,超过90%的医药产品(包括化学药制剂、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及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原料药仍被纳入豁免清单,仅布洛芬、去甲伪麻黄碱等少数原料药未获豁免。

  若然今次真的落实药品关税,定必破坏製药业及其供应链之间的微妙平衡,可能会增加基本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诊断设备组件,以及个人防护设备的进口成本,基本医疗器械和药物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原料药关税也会间接推高许多专利药物的成本,即使是在美国研发和生产也难幸免,就医及药物成本上涨将降低医疗保健的可及性,为低收入者和依赖慢性疗法的患者带来不成比例的负担。

  重组供应链非易事

  在全球范围内,关税引发连锁反应也可能加剧系统性脆弱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无法承受多阶段加关税造成的价格冲击,病人负担不起高价药物,将造成延迟治疗和更高的死亡率。贸易分化也会窒碍了各国在监测和控制各种疾病方面的国际合作,严重影响研发进步,最终影响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譬如,中国目前仍然依赖从美国进口先进医疗设备和创新药品,如高阶医学影像系统(例如MRI和CT扫描仪)和有针对性的肿瘤治疗方法,大部分进口价格本已不菲,未来若进一步上涨,低收入患者未必能负担得起。幸好在此之前,中国药企已加速向创新药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或通过海外授权等模式绕开关税。

  重组全球医药供应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每款药物背后是全球分工几十年织就的精密网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美国本土生产体系需要多年的投资和监管同步,没有十年八载恐难有大成,试问有多少病人能够等得起?

  药品关税政策不应只考虑本土产业的利益,还需要权衡全球贸易关系和患者利益,全球关注医疗平等者都必须立刻行动,积极支持基本药物关税豁免。否则关税带来的干扰将加剧健康不平等,并危及数十年来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所付出的努力。

  (作者为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