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港金融优势 吸引资金人才企业\邓 宇

2025-08-25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除了是内地企业出海和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也是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资本市场重要通道。

  近年香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发展创科产业和生态圈,大力推行引资引才引企计划,加快建设完善开放、安全、稳定、高效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国际人才及企业投资。香港经济稳健增长,资本市场与创科双轮驱动,共同推动香港成为亚洲和全球极具潜力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

  香港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发挥“内引外联”优势,既是内地企业出海和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也是国际投资者投资内地资本市场重要通道,这为香港资产及管理市场注入更多资金。

  一、坚持资本市场与创科双轮驱动

  香港资本市场表现持续向好。2025年首7个月,香港IPO市场共集资约1270亿元,按年升逾6倍,居全球首位。股市交易量持续活跃,2025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额保持在2400亿元以上。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关键在于香港在全球资本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具体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央对港资本市场支持措施加快落地。国家明确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各方面惠港政策加快出台,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对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措施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这一政策掀起了“A+H”上市热潮,包括美的集团(00300)、顺丰控股(06936)和宁德时代(03750)等在内的龙头企业纷纷赴港上市。

  上市改革 便利融资

  二是香港创科发展对资本市场形成有力支撑。香港全速推进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陆续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等政策文件,明确香港创科发展远景目标,推动设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及促进香港科学园、数码港扩容,成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资金、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等,2024年底香港初创公司由2014年的约1000间增至4700家,香港创科生态圈不断扩大,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提速,为港股注入新动能。

  三是支持创科企业上市的政策优化完善。港交所(00388)于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提升香港作为创新企业上市首选地的吸引力。生物技术与製药产业受益显著,截至2024年12月,港交所在第18C章下有3家特专科技公司,在第18A章下则有67家生物科技公司,到2025年6月,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量增至73家。

  创科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呈现巨大效应。香港创科产业及投资生态日益活跃,大量初创公司在港设立,包括内地独角兽在内的全球科技企业将香港视为科技投资的沃土,根本上在于香港具有对标国际的规则制度优势和“内引外联”的连接优势,配套的税务、法律及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更加赋能香港创科发展,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二、引资引才引企政策全面发力

  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引资引才引企,包括建设国际人才高地,通过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汇聚国际顶尖人才,以建设总部经济及发展创科为导向,吸引包括内地和中东等企业赴港设立全球及亚洲总部,充分利用香港的平台,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一是各类人才输入计划稳步推进。香港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的“抢人才”措施,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所有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近50万宗申请,当中近33万宗获批,其中近22万人已到港。通过各类人才引进计划,一方面补充香港在创科等高端人才及专业领域的人才空缺,另方面也活跃了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市场。测算显示,“高才通计划”每年预计可为香港带来约340亿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2%。

  二是引资引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香港在公司注册及税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公司注册流程及税收政策简化,且有较多便利措施,拥有成熟的金融和专业服务支持。尤其作为跨国企业及初创公司而言,在港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更为理想,不但有助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人才及法律、金融服务资源,而且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自成立以来表现亮眼,目前已公布四批名单,成功引进84家从事前沿科技的重点企业。这些企业预计在未来数年将为香港带来约500亿元的投资规模,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预计第五批名单公布的企业有十多家,届时自2022年底成立以来所引进的企业将达约100家。

  财管增长 势超瑞士

  三是资产及财富管理资金持续涌入。香港为国际资本提供稳健增值的理想平台和丰富的投资机会,增强了香港的财富管理枢纽地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将香港和瑞士并列为2024年全球两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其中香港的跨境财富总值增长为各地区之冠,达2310亿美元,其9.6%的按年增幅胜于全球平均水平,并预测到2027年,香港将以3.1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反超瑞士(约2.8万亿美元)。

  三、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持续深化

  国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香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一系列互联互通机制,既便利两地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带动两地资本市场稳定向好,同时也促进两地投资及贸易发展。

  一方面,两地投资及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调研结果显示,2024年内地保险资金投向香港的金额为388.1亿美元,占香港境外投资的51%。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资金池,截至2025年4月,其存款资金超1万亿元人民币,在所有离岸人民币存款中占逾半。香港也是首要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枢纽,处理全球约80%的人民币支付。此外,香港还与内地签署CEPA,最新修订内容更升级至涵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投资及经济技术合作共四大范畴,为推动两地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2024年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总额达3097亿美元,占内地对外贸易总额5%。

  另一方面,“A+H”双平台优势更加突出。中资企业通过“A+H”双资本市场,既是提升上市企业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的抓手,也是提升估值水平、扩大融资规模并走向国际的关键。截至2025年7月,港交所主板排队企业已突破200家,其中超过90%来自内地。南向资金持股和交易占比续扩大,2025年6月,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占大市日均成交达52.5%。两地的政策协同效应正在凸显。中国证监会“对港合作5条”实施至今,有86家内地企业登陆港股,2025年上半年有31家企业完成上市,募资1067亿元。“A股+港股”同步上市已成为企业的标配,预计仍有50家A股公司筹备第二上市,潜在融资规模介乎1500亿至1800亿元,借助香港国际化资本加速“出海”。

  四、前景展望

  内联外通 外企湧港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驻足,近80家全球100强银行,以及约70家排名前100位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港设有业务,而中资机构管理规模以15%的增速攀升至3.09万亿元,连续五年跑赢行业平均水平。未来“A+H”双平台优势、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深化,以及香港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扩容,将为中资保险、资管及投资银行的能级跃升带来新的机遇。

  香港拥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新业态、新优势显现,迫切需要中资金融机构全面融入香港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深度参与香港的创科、数字资产及资本市场业务发展,健全服务网络及产品体系,深化境内外联动,大力支持香港“八大中心”建设,支持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