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未来5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将从当前的3.79%大幅提升到10%至15%。
“十五五”时期,国际经济将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5年。全球经济将在逆全球化的“逆流”中承受压力,同时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曙光”中寻找新方向,其核心特征是“分化”与“重塑”。
世界经济增长或进入调整期。首先,美国关税战导致贸易壁垒高企,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加深,这将推高生产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系统性拖累全球潜在增长率。
其次,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高企,限制了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应对经济下滑的空间。目前作为发达经济体的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面临高债务的问题,在高利率环境下,不但其利息负担沉重,财政政策空间受限,还可能引发债券市场动荡。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风险也值得高度关注。
再次,贸易战带来的高关税可能推高全球通胀,为了应对可能反复出现的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将在“宽松”与“紧缩”间摇摆,难以持续支持经济增长。
根据多家国际机构的研究,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确实可能面临放缓的压力,进入一个“不确定性”增强的调整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5至2029年,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显著增加,可能是自2008年以来除经济衰退期外的最低增速之一。经济学人智库则预计2025至2029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2.6%(按市场汇率计算),将明显低于2010年代以来平均3.3%的增速。
展望未来,不同经济体之间呈现明显分化特征。一是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增长韧性可能相对突出。支撑点包括三方面:1)AI投资潮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减税与产业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和相关投资;3)美元稳定币法案强化美元霸权带来的融资优势。但风险在于“双高”(高关税、高债务)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和政治极化对经济政策的干扰。
欧洲与日本则仍将面临长期性、结构性挑战。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劳动力短缺问题,更深层次地抑制了消费需求和创新活力。能源转型阵痛和高债务问题使其政策选择空间远小于美国。若无重大结构性改革,低增长轨迹难以避免。
二是发展中国家或将分化为“两个世界”。部分经济体能抓住“全球重构”的机会成为“受益者”阵营。例如,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国承接“近岸外包”和“中国+1”战略带来的产业转移;沙特、印尼等资源富国凭借关键矿产资源(如原油、锂、铜)或能源转型优势获得新增长动力。缺乏地缘政治优势、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的经济体,将面临全球需求减弱、国际援助减少、气候危机加剧等多重冲击,与领先集团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沦落为“受压者”阵营。
科技点燃增长引擎
中美双极主导的科技竞赛这将是“十五五”期间最核心的科技叙事。未来5年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预计将达数万亿美元规模,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两国在投资规模、重点领域和作用路径上会有所不同。
首先,在人工智能(AI)与算力领域。美国以企业为主导的投资规模惊人,例如,OpenAI计划未来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其“Stargate”数据中心项目前期计划投资就达5000亿美元。其他科技巨头如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也均有千亿级别美元的投入计划。北美主要云服务提供商(CSP)2025年的资本开支预计为5950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102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0%。
中国则呈现国家政策与市场应用双轮驱动的特点。根据相关测算,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中国主要科技企业的AI投入也在持续加码,仅2025年腾讯、阿里、字节及三大运营商等的AI投入之和可能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其次,在半导体与计算硬件领域。美国在高端芯片设计和先进制程上优势明显,会持续投入以保持领先,并试图通过管制影响全球供应链。中国由于在半导体设备和高性能芯片生产环节存在“代际”差距,将大力投入以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及CPO(共封装光学)等部分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或国际领先。未来仍会加大投资来维持该领域的竞争优势。
最后,在其他高科技领域,比如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在创新药等领域的商业化速度较快。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也受到中国政策支持,以赋能新型工业化。
竞争会催生巨大的创新并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但也会导致“技术壁垒”和“技术平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分化。
科技革命短期内或因替代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而带来社会阵痛(类似“生产率悖论”),但长期看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五五”正处于这一转换的初期,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AI有望带动全球GDP增长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
货币体系日趋多元
“十五五”期间将是全球货币体系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美元主导地位将逐步减弱,但过程将是缓慢且波动较大的;欧元和人民币地位将稳步提升,形成多元货币体系;数字货币将快速发展,重塑跨境支付和资产市场格局。
美元地位变化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尽管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较峰值73%显著下降),但新兴市场央行正通过增持黄金(如中国央行持续增加黄金储备)和调整资产配置,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然而,美元作为全球避风港资产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因为它的流动性仍然最强。
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历史性机遇。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金融中枢”转型。未来5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将从当前的3.79%大幅提升到10%至15%。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的高效率(比传统SWIFT系统高出三成)将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技术优势。
数字货币崛起将重构金融生态,资产代币化将创造新的投资机会。Coinbase等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愿景是打造一个一站式“万能交易所”,让资产能在7×24的链上市场中自由流通。这种创新将打破传统金融的时间和技术限制,创造更加开放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面对这历史性变局,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需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包容性强的监管框架;金融机构需要积极拥抱创新,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投资者需要调整投资组合,把握结构性趋势带来的机遇。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大转型中抓住机遇、管理风险,实现可持续的财富增长。
最终,全球货币体系的未来将取决于技术创新(如数字货币)与制度包容(如多边协商)的双重突破。唯有以危机为契机推动规则重构,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构建更具韧性的包容性新秩序。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全球金融格局,还将深刻影响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经济福祉。
未来5年为关键准备期
“十五五”时期的世界经济图景。一个增长速度更慢的世界:逆全球化拉低增长基线。一个更加分化的世界:国家间、产业间、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一个动能转换的世界:旧动能(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减弱,新动能(科技红利)正在崛起并逐步开始接棒。一个规则重塑的世界:科技、贸易、金融的全球规则正在被打破和重写。
最终,那些能够拥抱科技革命,进行灵活的内部改革,并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巧妙周旋的经济体,将在这一轮调整期中脱颖而出,为下一个增长周期占据有利位置。而反应迟缓、封闭自守的经济体则可能被时代抛下。这5年,将是决定未来数十年全球格局的关键预备期。
(作者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