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市场探针/如何留住消费者?\秦 汉

2025-08-30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与香港要留住消费,需打破场景“次元壁”,创造更多“超出预期”的消费体验。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消费者的足迹遍布全球,其消费力在海外市场持续释放。一组组的数据令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访日外国游客达2151.81万人次,中国游客以471.83万人次位列第二;同期,韩国接待的外国游客中,中国游客占比近25%,人均信用卡消费达88.9万韩圜(约合人民币4700元),是日本游客消费额的1.5倍;截至2025年8月10日,泰国年度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中国游客以280万人次稳居客源国首位。

  上述数据清晰印证,中国游客已成为海外旅游消费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核心力量。在为国人消费能力提升欣喜的同时,我们更需聚焦关键命题:如何将内地与香港市场打造成消费“引力场”,把巨大消费潜力留在境内,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借鉴海外经验,关键要立足本土实际,从供给端突破、从场景上创新、从环境上优化。

  海外市场吸引中国游客,核心在于供给的“精准度”与“品质感”──要么有独特商品,要么有不可替代的体验。内地与香港要留住消费,首要任务是实现供给“质的跃升”。

  一方面,要让“本土特色”转化为“消费亮点”。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与960万平方公里多样地貌,这是最独特的供给资源。可借鉴东南亚“文旅融合”模式,跳出“单纯观景”传统框架:例如西安以“大唐不夜城”为载体,融入沉浸式剧本杀、唐装定制体验、非遗手作工坊,让游客从“逛景区”升级为“入场景”;云南将普洱茶园、傣族村寨与民宿结合,推出“住村寨学茶艺”深度体验,以“自然风光+文化互动”的组合,打造比海外同质化景点更具记忆点的消费场景。

  另一方面,要让“高端需求”在境内“落地见效”。不少人选择海外消费,源于对高端商品与优质服务的需求。对此,需兼顾“引进来”与“造得出”:扩大海南离岛免税、市内免税店覆盖范围,优化免税商品品类(如增加高端美妆、小众奢品备货),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平价购好货”。

  消费不止是“购物”,更是“生活体验”的延伸。海外消费场景常呈现“无边界”特征──迪拜商场内设滑雪场、东京便利店可购演唱会门票,这种“消费+”的融合模式,让消费成为“顺带的享受”。内地与香港要留住消费,需打破场景“次元壁”,创造更多“超出预期”的消费体验。

  在体育休闲领域,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规范高尔夫行业发展,合理规划球场建设、降低消费门槛,尤其香港可增加球场供给,吸引内地客赴港体验;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露营、徒步、骑行等大众化项目,例如在城市周边打造配套完善的露营基地,整合露营设施、亲子游乐、特色餐饮,让露营从“单纯睡帐篷”升级为周末家庭休闲新选择;在风景优美地区规划专业徒步、骑行路线,配套补给站、观景台、休息区,举办相关赛事活动,吸引运动爱好者参与。

  线上线下融合是拓展消费场景的关键路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线上精准营销与线下个性化服务的联动:智慧商圈可依据消费者过往消费数据推送专属优惠,无人商店提供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适配快节奏生活需求。同时,不能忽视农村消费市场,需完善农村物流与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既让农村居民便捷采购各类商品,也推动农产品走向城市市场,实现城乡消费良性互动。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消费者信心是消费市场的基石,海外旅游消费热的背后,是完善消费环境带来的“安全感”。内地与香港要留住消费,必须下大力气优化消费环境。

  在消费权益保护上,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严密的法律防护网。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建立快速响应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境内消费无后顾之忧;同时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杜绝节假日景区乱涨价、商家恶意抬价等现象,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样关键。优化交通网络,缓解节假日出行拥堵,提高交通枢纽与景区、商圈的通达性;加强住宿、餐饮行业监管,提升服务质量与选择多样性:例如在景区周边合理布局酒店、民宿,强化卫生、安全管理;推动餐饮行业创新,除传统美食外,引入各地特色小吃与国际美食,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

  将国人消费留在内地与香港,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消费吸引力、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我们有信心让内地与香港市场成为消费“首选地”──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书写境内消费市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财经分析人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