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万象/消费券释放居民购买力 拉动经济\付一夫

2025-09-06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消费券在提振短期消费方面具有良好的政策效果。

  近期,中国多地政府都开始启动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毋庸置疑,消费券对于提振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相当于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放大乘数效应,带动国民经济的成倍增长。

  消费券是政府部门或企业为了提振居民消费而发放的一种专用券及支付凭证,通常都会有明确且较为短暂的使用期限,即规定时间内必须一次性消费完毕,逾期无效。按照购买对象的不同,消费券大体可分为购物消费券、旅游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等类别。

  以购物消费券为例子,虽然功能与现金相似,但购物消费券只能用于购买商品,不能兑换成为现金,并且适用商家也有一定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券对于特定领域的支持显得更为精准直接,短期内更容易见到成效。

  消费券的积极效果主要归因于“乘数效应”。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乘数效应可用公式表示为k=1/(1-边际消费倾向),乘数k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愈高,乘数效应愈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愈强劲。每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往往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公共支出与转移支付、降低税收等手段来放大乘数效应,进而带来国民总收入的加倍扩张。

  内需转强 促进生产端复苏

  若是发放实物,可能有些人并不需要;而现金的流动性又太强,民众拿到钱之后可能将其存储起来而不是花出去。反观消费券,恰恰能够规避实物和现金的弊端。除此之外,发放消费券还有两方面积极作用:

  其一,改善行业经营,带动生产端复苏。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需求收缩势必会制约行业复工复产的进程,以及国民经济重回正轨的步伐。通过适时地发放餐饮、乡村旅游等消费券,可以引导民众在相应领域进行消费,有助于改善商家的经营状况。同时,特定领域的终端消费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势必会带动生产端的扩张,从而实现“刺激终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用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进一步增加消费”这一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稳步运行。

  其二,可以同中长期政策形成互补。就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而言,无论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彻底落地都需要时间的消化。此时便需要辅之以其他的短期政策,而消费券正是这样一种较为合适的短期政策,它可以迅速提振特定领域的消费境况,并为中长期政策的落地争取时间,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上便是消费券的基本逻辑。之所以近期多地纷纷开始发放消费券,其用意自然是在于对冲暑期消费回落周期、激发秋季消费活力,同时精准承接暑期消费动能向日常消费场景的平稳过渡。考虑到眼下临近国庆假期传统消费旺季,通过发放消费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花销成本,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同时也可以带动生产端的进一步向好,尤其是在消费旺季即将到来之时,此举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各地的消费券重点投向文旅、餐饮、观赛等服务消费领域,这又是为何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服务消费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核心潜力领域。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已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与服务消费并重的态势,文旅、餐饮、体育、康养等服务消费的需求弹性更高,将消费券投向这一领域,能精准对接居民升级型需求,激发更多“非刚性但意愿强”的消费行为,比如家庭旅游、线下餐饮、文化演出等,比投向日常商品更易产生额外消费增量。

  不仅如此,服务消费本身多为场景化消费,单一消费行为往往能带动多个相关领域的协同增长。比如一张文旅消费券,在激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基础上,还可能同时拉动景区门票、交通出行、酒店住宿、当地餐饮、手信购买等多环节消费,从而形成“1+N”的联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放大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而从过往经验来看,各地在发放服务消费领域的消费券过程中,也的确收获了理想的政策效果。

  后续想要进一步放大消费券的“乘数效应”,笔者认为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发力:

  一来,要优化发放机制设计,结合各地居民消费需求、当地行业发展状况等现实因素,更加精准地设定消费券使用范围,同时在发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消费偏好及消费能力,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发放门槛与优惠力度,并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发放,让消费券的获得与使用更为便利。

  二来,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互联网与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广泛推广消费券,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消费券并愿意使用消费券,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来激发消费者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热情。

  长远须改善收入预期

  话说回来,消费券虽然在提振短期消费方面具有较好的政策效果,但它并非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几点局限性需要注意:

  首先,发放消费券可能并不适合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道理其实很简单,消费券的使用常常伴随着杠杆效应,即只有消费到一定额度才能使用消费券,比如满100元消费额度,可以使用10元消费券,从而达到1:10的杠杆比例,相当于是政府给消费者补贴了10元,撬动了90元的居民消费。但是对于多数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群来说,他们更为真实的境况常常是消费能力达不到使用消费券的标准,即“缺的不是那10元消费券,而是缺100元现金”,即便他们领到了消费券,作用大概也不会很明显。

  如此一来,针对这部分人群发放现金,很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因为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放现金已不仅仅是出于促消费的目的,还多了一层社会兜底和救济的意义。

  其次,“替代效应”让消费券难以长久拉动有效需求。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着实使用了消费券,却把原本计划用于消费的现金储蓄起来,这种“现金替代效应”的存在难免会让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打折;另一方面,消费券可能将未来的一些消费需求提前,却掣肘了后续的消费增长,典型如家电、3C等耐用消费品,人们一旦在近期购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再有类似的需求,这种“跨期替代效应”使得消费券在长期拉动内需上的作用受限。

  最后,无法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虽然发放消费券可以一次性地提升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但并不能根本改变他们对于未来收入增加程度的预期,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普通民众往往更倾向于持币观望,这便意味着一旦消费券用完了,一些人也较难有意愿将口袋中的钱掏出来。此外,倘若过于频繁地发放消费券,很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加大力度稳定就业

  在此,笔者尝试给出几点建议:一是,应当进一步创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例如打造主题购物节、支持夜经济发展、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营造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等,通过充分考虑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情景下的消费诉求,继而整合消费主题、消费环境、消费氛围等多个不同要素,以此来让消费者沉浸其中,并且激发出其消费意愿。

  二是,应当进一步优化消费供给,不断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以此来迎合消费升级的客观大势。

  三是,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稳就业,让更多人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其关键在于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来稳定中小微企业的运行,从而稳住就业大盘,让愈来愈多的人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敢于消费。

  四是,需要加快破除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如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