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银行业处于经营模式的关键转型期,逐步向更注重质量、具备弱周期韧性特征的精细化经营。
2025年上半年,上市内地银行业绩呈现“企稳修复、分化延续”的特征。在财政发力前置、贷款利率趋稳及资本市场回暖的多重作用下,内银营收与淨利润增速由负转正,资产质量总体稳健,但城商行领跑、国有行修复与股份行承压的板块分化格局进一步凸显。透过半年报数据,既能看到规模扩张提速与非利息收入增长对业绩的核心驱动,也能观察到淨息差收窄压力与零售风险暴露的结构性挑战,而第二季度单季业绩改善幅度的显著扩大,则显示银行业经营景气度回升的积极信号正在强化。
从整体业绩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内银营业收入按年增长1.03%,拨备前利润增长1.13%,归母淨利润增长0.77%,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0.86%,较去年同期微降0.56个百分点。单季度来看,第二季度内银营收、拨备前利润和归母淨利润分别按年增长3.88%、4.68%和2.92%,改善幅度显著扩大,业绩修复态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就原因来看,除了低基数效应之外,也得益于财政政策前置发力、贷款利率逐步趋稳以及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非利息收入提升。
资产负债方面,规模扩张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内银生息资产按年增长9.6%,增速较第一季度提升2.1个百分点,扩表速度明显加快。信贷投放保持稳定,贷款总额较年初增长7.9%,对公贷款仍是主要驱动力,较年初增长9.2%,基建、制造业、租赁商服贡献60.6%的信贷增量。
负债端方面,存款增长明显回暖,较年初上升5.88%,活期存款增速回正至5.4%,显示存款活化程度有所提升。淨息差仍面临一定压力,但降幅呈现收窄趋势。上半年全部银行业淨息差1.42%,环比第一季度下降1个基点,主要得益于负债端成本优化与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放缓。
中收业务方面,非利息收入增长明显回弹。上半年内银非利息收入按年升6.97%,较第一季度由负1.9%转正,成为业绩改善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按年增长3.06%,主要受益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和“报行合一”政策影响的消退。
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但内部分化加剧。2025年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49%,较第一季度末下降2个基点。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更优,仅为1.23%,与第一季度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1.68%,较年初下降3个基点;拨备覆盖率238.6%,风险抵补能力依然充足。上市银行对公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态势,化债成效持续显现;与此同时,零售贷款风险仍在进一步暴露。具体来看,企业贷款不良率较去年下降9个基点至1.26%;零售贷款不良率则上升12个基点至1.27%。其中,按揭、信用卡、消费贷和经营贷等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尤其以经营贷上升幅度最为显著。此外,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房地产领域风险进一步加剧。
关注房地产信用风险
展望下半年,上市内银业绩修复动能有望进一步巩固。规模扩张方面,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下,信贷投放将继续向对公领域倾斜,“五篇大文章”及产业金融领域将成为核心抓手,支撑生息资产稳健增长。淨息差改善是关键亮点,随着贷款利率管理政策落地与存款成本重定价深化,息差有望在第三季度进入企稳通道,全年降幅预计较2024年明显收窄。中收业务呈现“结构分化”特征,资本市场复苏与财富管理需求回升将推动手续费收入增长,但第三季度债市潜在回调可能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形成阶段性压制。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但需重点监控两大风险点:一是零售贷款不良的滞后暴露压力(尤其是消费贷与经营贷),二是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信用风险缓释进度。
综合全年来看,上市内银营业收入与淨利润预计将延续“逐季改善”的温和修复态势,结构性分化特征更为凸显:国有大行依托规模优势与政策红利保持稳健增长,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银行)有望延续高景气表现。
从长期视角看,银行业正处于经营模式的关键转型期,正由以往以规模驱动和顺周期扩张为特征的传统路径,逐步转向更注重质量、具备弱周期韧性特征的精细化经营。这一转变具体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持续提升、客户分层经营不断深化,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稳步提高。
对投资而言,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兼具弱周期韧性、高股息与低估值特征的银行股,仍将在资产配置中继续发挥平衡防御与收益的重要作用,并在“哑铃策略”中同时担当“压舱石”与“弹性来源”的双重功能。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