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市场脉搏/“反内捲”修复市场秩序 提升投资信心\李 超

2025-09-13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反内捲”聚焦于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重点行业产能治理与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等三方面。目前的政策组合更多指向提振信心,笔者认为终端需求和供需缺口弥合的实质性改善仍需观察。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增量总需求侧政策陆续出台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判定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持续性反弹信号。

  整体来看,近年来“内捲式”竞争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尤为突出,与之相对应的反内捲政策也主要聚焦在工业品价格的治理。

  据上海有色网报道,近日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开始集体减产30%,另有部分玻璃企业堵口(即减少生产通道)计划开始增多,预计后续国内光伏玻璃供应量将快速下滑。

  近年来,光伏玻璃行业因产能扩张过快,叠加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导致市场陷入低价竞争,企业盈利持续承压。此次头部企业主动联合减产,标志着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协同控产。此次减产短期内或影响部分组件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但长期来看有助于行业回归理性竞争,推动价格修复。随着产能出清加速,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或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此外,政策端对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也可能为行业整合提供更多支持。

  反内捲政策的优先级相对较高,我们也倾向将其作为一项中长期命题持续跟踪和评估。从政策演绎来看,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捲式”恶性竞争,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参加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内捲式”竞争。

  “内捲式”竞争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参与者为争夺有限资源和机会,不惜过度投入,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的现象。产业实践显示,“内捲式”竞争的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个角度分析。

  从地方政府行为看,某些地方政府为实现招商引资和产业落地的目的,出台了大量便利政策,例如“代建厂房”等。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企业入驻,但也忽视了市场规律,助长了部分企业“短期套利”行为,加大地方财政负担和项目烂尾风险,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拉长时间维度看,“内捲式”竞争不仅影响产业长远竞争力,干扰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和企业家失去信心,也将阻碍经济良性循环。

  从企业行为看,一些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资源,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忽视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影响,也将阻碍行业发展。

  对通胀影响有限

  综合整治“内捲式”竞争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行业难以逃脱价格低迷的困局。历史经验显示,如果仅依赖于大规模供给侧改革,较难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

  整体来看,PP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PPI向CPI传导并不流畅。PPI的波动主要由上游资源品价格驱动,生活资料价格波动相对有限且占比不高。同时,生产资料价格相对生活资料并无明显的领先效应。由于制造业整体供大于求,且下游产业往往通过调整利润率水平吸收上游产业价格变化,因此生产资料对生活资料传导效应极弱,对CPI波动影响不大。

  需要说明的是,PPI的合理回升并不会一蹴而就。供给侧改革对PPI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供需缺口的弥合速度,也就是说既要关注供给收缩的速度(包括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约束性条件),也要关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和新增产量的能力。

  我们判断工业品价格或受制于产能利用率较低,叠加企业库存积累仍处较高水平,工业品价格短期难言改善。当前由行业协会层面主导的产能优化升级对PPI的拉动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如果仅依赖于市场自然出清可能速度相对缓慢。

  “反内捲”政策或可作为调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作为机制的发力点。当前综合整治“内捲式”竞争的政策着力点更多侧重于控制增量,例如规范地方政府新增重复无效投资的招商引资行为。存量过剩产能更多侧重于行业自律,规范低价恶性竞争,而非通过行政手段加速市场出清,因此物价的回升相对温和。

  (作者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