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共创共享/发挥金融与服务优势 港当走出去跳板\戈 峻

2025-09-24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近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占比。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用了相当篇幅提出多项协助内地企业出海的措施政策,涵盖金融、专业服务、市场调研、商贸配对等内容。在企业家面对内地同业竞争的“捲”,要把目光放在海外的时候,香港确实是那些犹豫者最好的助力。众所周知,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走出去最理想的跳板,现在这个跳板主动靠近过来,给予全面支援,对我们而言是莫大喜讯。

  据施政报告所述,特区政府将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同时在多方面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出海专班由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和香港驻内地办事处组成,这个一站式平台将协调各政策局、部门和机构,为出海企业制订多元方案。 例如,金融管理局会推动银行业,尤其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利用香港优势辐射开拓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市场;鼓励拟出海内地企业可在香港设立财资中心和区域总部,进行跨境结算、汇款和融资等,并聘用香港会计、法律等专业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拓展海外。政府明年上半年还会完成研究来港设财资中心等的优化税务宽减措施,增强企业借港出海的吸引力。

  此外,内地企业也可透过香港推广优势,对接环球买家,打造国际品牌。例如政府部门会连同商界组织如香港总商会、香港工业总会等,带领企业海外考察商机;发挥香港展览业的优势,举行国际性会议、论坛和展览,巩固香港作为内地品牌“走出去”和环球品牌“引进来”的最佳平台,同时支援业界举行更多有利推动品牌发展的活动。再者,利用好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优势,提升人流、物流、数据流、资金流的互通,让粤港澳三地的优点“汇流成海”,打通“内地─香港─海外”的全链条便捷流通。

  笔者常常说,面对当前形势,与其“内捲”、不如外拓。当下最重要的一种外拓方式,就是直接跳出国内红海,走向全球蓝海寻找新增长空间。用空间换取利润,用全球化布局打破内捲困局。据9月初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指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922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9%,较2023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十三年列全球前三,连续九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近年越来越多内企明白到走出去的重要性,截至去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总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当中七成境外企业达到盈利或持平,正享受着出海的成果。

  更重要是,中国企业出海不单单是企业自身获益,《公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货物出口2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同期货物出口总值的5.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万亿美元,向投资所在地纳税821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502.1万人,其中65.8%为外方员工。  因此,出海其实是一个对内企、香港及海外市场三赢的局面。

  内捲激烈 出海成必选项

  更深一层去想,过去有企业对出海感到犹豫,嫌麻烦、怕外语,担心人生路不熟,恐惧出海过程中碰钉子,但当国内捲得不行的时候,出海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实际来讲,可以不用害怕出海,但不能不考虑出海风险,缺乏长期战略、欠缺足够资源、走入错误市场,都可能令出海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笔者常说,要降低出海风险就要借船出海,这跟借助平台的力量搞创新一样,利用平台的企业家人脉资源、洞察海外市场信息的资源、最新技术的资源等等,造就企业扬帆起航的东风。而现在不单有民间平台,我们还有香港主动担起强大的政府平台角色,在民间、政府双平台的加持下,今时今日的企业出海已不只是必答题,而且是“乘风破浪”的送分题了。

  (作者为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