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聚焦四条主线,包括扩大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增加贸易计价结算使用、统筹发展在岸离岸市场,以及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等。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但一直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与贸易中的体量仍不匹配。当前美元信誉出现裂痕,全球经贸与货币体系面临重构。窗口期下,人民币可通过分阶段实施与配套风险管理,有望到中长期提升国际地位。
美元霸权依赖“双锚”体系的支撑,法理之锚是基于对主权信用、交易媒介和储藏价值的信任,功能之锚则依靠一个广阔、深厚和高效的金融市场。但目前美国的“双锚”呈现弱化的态势,一来美国“双赤字”和高通胀问题顽固;二来,美国滥用储备货币地位,或将关税、金融制裁等工具“武器化”。美元避险功能的边际弱化迹象开始增多。
在近年来美国滥用美元地位,普遍对外加征关税,美元信誉出现裂痕。笔者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终消费国的地位将有所下降,非美国家间加深彼此贸易,国际经贸关系和供应链正在重构。而在金融方面,随着美元功能的弱化,全球货币体系也开始走向碎片化、多元化。
高关税或进一步推动贸易和供应链体系重构。美国对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加征关税,这或意味着其亲手破坏全球化贸易秩序,笔者认为其扮演全球最终消费国的意愿有所下降,贸易渠道的美元供给或逐步减少。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测算,截至2025年8月,美国对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提升至11.6%,为194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中国的关税则上升至57.6%,明显高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期水平。
笔者认为,美国政府更加偏好应用关税等手段,将国际贸易作为增加其财政收入、促使金融账户资金流入的手段,对经贸活动本身或产生一定抑制。KOF全球化指数显示,美国经济及贸易全球化指数在2018年开始趋于走低,或显示彼时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美国经贸全球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见配图)。
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重构。首先,从用途来看,随着国际贸易与供应链体系的重构,双边贸易中正出现更多本币使用场景。其次,从区域来看,国际合作组织内部或倾向于增加本币使用,例如金砖国家领导人在第十六次会晤喀山宣言中表示“欢迎金砖国家同其贸易伙伴在开展金融交易时使用本币”。从储备货币角度看,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从2001年高点的近73%降至目前的2025年一季度的57.7%。从未来十年的维度来看,约30%的央行将增加人民币敞口,在全球主要货币中排名首位,约18%的央行表示将减少美元敞口,处于主要货币中的最高水平。
扩大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
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变化弱化了美元的部分功能,这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窗口期。当然,被动等待并不能加速国际化进程,把握好这样的窗口期需要主动作为。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聚焦四条主线,具体包括扩大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增加贸易计价结算使用、统筹发展在岸离岸市场,以及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等。
在美元信誉出现裂痕之际,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等方式,吸引外资更多持有人民币资产,强化人民币储备功能。
目前不少非美国家的主权和非主权投资机构对于美元安全资产的信任度下降,对非美元安全资产的配置和储备需求上升。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官方储备构成数据看,美元官方储备在2025年1季度降至57.7%,有记录以来仅高于2024年3季度的57.3%,为1996年以来的次低水平。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了人民币提升储备货币地位的机会。
近年来,中国通过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通等方式扩大高质量对外开放,增加了外资持有人民币无风险资产的部分渠道。不过,目前的开放程度仍然面临在岸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不足、缺乏回购工具、离岸国债发行存量偏小,获取便利性不够等问题。IMF亦指出,与中国在贸易领域的进展相比,中国在全球金融网络中占有的地位较为有限。
因此,笔者建议从增加离岸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着手,辅以在岸货币市场和衍生品工具的扩大开放,提升人民币无风险资产的可得性和便利度,从而满足全球各类投资机构的安全资产配置需求。
增加贸易计价结算使用
伴随着中国制造优势的扩大,规模优势令全球高端制造的供应链(如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在中国集聚,中国也成为了多种重要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份额的集中意味着话语权的提升,因此我们可尝试将大宗商品进口的议价能力向人民币结算与计价转化,从而形成以真实贸易背景为驱动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融资成本逐步占据优势,人民币计价的贸易融资金额有了明显提升。我们认为,随着更多的企业出海,在这类企业与国内主体的贸易活动中,利用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和贸易融资的份额也有望增加。
IMF收集了包括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在线论坛等在内的数据集,并利用NLP技术加以处理,分析提取与人民币计价贸易的相关信息。其研究发现,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原因包括重要经贸伙伴推动、客户需求以及政策鼓励等。这些积极变化都说明当前是推动人民币在结算和贸易融资方面使用的机会窗口。
统筹发展在岸离岸市场
当前全球经贸体系和货币体系均在重构,美元信誉出现裂痕,“功能锚”弱化,网络效应不再稳固,人民币可在全球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认为,美国正通过长期内不可持续的债务发行、将金融工具“武器化”等方式,“使用”甚至“滥用”其霸权,这从根本上侵蚀了市场对美债“安全资产”的信念,从而引发了霸权基石的“动摇”。这正在导致美国融资成本的明显抬升,债务可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美债的“终极买家”可能在长期缺位。
IMF在2025年的对外部门报告中指出:尽管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从美国国债风险溢价、美元资产的超额回报、黄金需求的上升这几方面看,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正在变弱,这给了人民币填补美元功能缺失,强化境外人民币使用网络效应的机会。
当然,与贸易和制造业相比,人民币的金融属性相对提升空间更大。笔者认为,可以统筹在岸与离岸两个金融市场,发展好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着力完善人民币投融资循环。逐步培育一个有深度、有流动性、使用便利、多元化资产类别和对冲工具完整的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助力完善人民币的“功能锚”。
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区块链的技术进步为跨境结算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笔者认为,央行数字人民币作为全球领先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或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两条全新的数字化路径。
此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开设相关试点。截至2024年8月,数字人民币钱包开通数量超过1.8亿个、累计交易笔数超过3.6亿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而在跨境方面,已经有多家银行用央行数字货币桥实现跨境汇款。
不过,由于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只开放了支付、跨境汇款等单一场景,其持有和储备意愿仍有待加强。笔者认为,在当前全球数字金融生态正逐步形成的新条件下,拓展央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扩大代币化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可以在资本账户稳定有序开放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可编程+精准可视”的功能,提高境内外人民币交易的使用效率,助力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
(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