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经管之见/意大利出口强劲给香港的启示\李 勤

2025-10-06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5年的施政报告提到,“贸易是香港继金融后第二大主要行业,贡献15%本地生产总值(GDP),去年贸易额是GDP的3.6倍,位列全球第三,对外商品贸易总值亦强劲增长7.3%,证明国际市场对香港作为贸易中心的信心持续上升。”而政府统计处9月25日发表的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数字显示,2025年8月本港整体出口和进口分别按年升14.5%和11.5%。笔者从刊物看到,意大利在提振国际贸易的做法,值得香港借鉴。

  近年意大利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持续深化,2023年贸易额约7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意大利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为意大利全球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法国、美国、瑞士。

  意大利过往给人“欧洲经济病夫”印象,在欧元面世前意大利里拉长期积弱。因此,分析其成功转变的原因,挺有意义。

  笔者认为,意大利出口之强劲表现的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

(1)产品类型及出口市场多样化

  意大利的支柱产业有机械设备、半导体、航空、生命科学、资讯通信、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爱迪生基金会分析,意大利出口跃升,要归功于其出口品种的多样化:从食品饮料到时装,从陶瓷到家具等,意大利企业均有较强竞争力。2024年,意大利有逾100种产品实现超过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其中89种属于“意大利制造”的七大主流行业──“3F”(时尚、食品、家具建材)和“4M”(金属制品、机械设备、摩打游艇、医药),多是高附加值产品。

  意大利外交部部长Tajani在2025年2月制定的“新兴市场行动计划”,以拓展土耳其、阿联酋、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巴西、印度、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具高度潜力的新兴市场,以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2)高效率的中型企业作为支柱

  意大利出口产品主要来源于约9000家中型和大型出口公司(员工在50至2000人之间),占制造业出口的四分之三;其中,约40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公司贡献22%的总出口额。根据欧盟统计局2021年数据,意大利中型企业年人均生产率比德国同行高出1.6万欧元。

(3)向数字和低碳科技转型

  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意大利出口额上升也得益于应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产品质素不断升级,比如使用创新工艺和高质的时尚服装、应用3D打印的家具,不断研发升级的化妆品和药品。2024年意大利出口产品中占比最高的是包括自动化设备、工具机在内的机械产品。意大利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资金的31.5%用于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发展氢能、工业脱碳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以实现意大利的绿色和生态转型。

  扶持中小企 推动数字经济

  香港的经济形态和意大利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倚重国际市场。笔者认为,香港可借鉴意大利的成功经验,从几方面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香港的产品及服务最多样化的是饮食业,在中环的苏豪区,各国有代表性的名餐馆星罗棋布,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是最吸引外地游客之亮点之一,惟一般服务水平尚有提高空间。笔者建议香港从各大旅游国家引入外来人才,尤其是侍应及水吧。至于服务业,建议香港可以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国际管理中心,如供应链、博览及会议中心,以充分发挥香港“内引外联”优势。

  (2)香港的中小企占全港聘用职工人数的一半,但实力普遍不强,有稳定盈利的小微企不多,而中型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亦不足。因此,政府政策及公共机构(如特区政府海外办事处、贸发局、生产力局等)须给予有力支持。

  (3)2024-2025财政预算案提到“‘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过去两年针对如何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数字经济有助香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航运、贸易等领域。协助中小企采用先进的讯息分析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新业务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故此,迈向数字经济对香港来说,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特区政府宜加大数字经济基建的投资,如5G。

  意大利政府去年推动“中国+”供应链多元化,同时鼓励本土企业通过电商(如阿里国际站)扩大对中国出口。笔者建议,香港企业可从意大利畅旺出口之轨迹,找出升级转型、扬帆海外的途径。

  (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资深金融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