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楼市新态/完善置业阶梯 土地资源最大化\汪敦敬

2025-10-08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本港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平衡发展私楼与公屋市场。

  按照现时香港25岁至34岁全职雇员人均入息水平,年轻人两小口子每月储蓄三成收入、3.3年后可储蓄到价值580万物业的首期资金。然而,不少年轻人仍放弃置业去追求“公屋住一世”。部分人认为“政府只要兴建大量公屋就解决了房屋问题”,笔者十分同意公屋是住屋安全网,但若大幅增加公屋数量,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兴建公屋的钱从何来?其实大部分都是由地产市场而来,而且仍未找到其他可以代替地产份额的收入。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也是现实。“唔好倚赖地产”是非常正确的目标,但不是今天的现实。楼市下跌,政府收入就会受影响。

  更何况,兴建公屋的土地是珍贵的资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一块土地用来兴建私楼,且价值不菲,库房收入可观,若建公屋,虽然多了市民得到安居住所,但政府的经常性负担和亏损就越大,如何取舍?其实两者需要平衡。

  其次,公屋和私楼在市场机制下,是互为因果,甚至是命运共同体。笔者觉得,如果不是地产收益,香港之前不可能有如此多盈余。楼价下跌,地皮招标成功率降,政府出现赤字,长远难以负担庞大的资助房屋支出。私楼和公屋根本如影随形,共存共荣。

  再次,楼价下跌,而市民收入水平亦下跌,并不能解决上车问题,只会吸引了一些有实力的买家入市。因此,政府应帮助市民提升收入,令购买力增加,才能得到上车机会。

  推动二手转流率提升

  就算政府重启“置业资助贷款计划”,为市民提供首期,一样有部分人不会选择买楼,笔者见过很多父母为下一代支付首期,但年轻人不肯买楼,因为这些年轻人在观念上更为悲观,这些才是社会要解决的问题。

  “房屋政策以大量增加公屋为主”,是不正确的认知,超量的公屋只会长期消耗香港仅馀的实力,私人市场和公屋市场要共同健康发展,楼价过高或太低都会失平衡。地皮供应不应局限在一手供应,实际供应其实是一手加二手,而“二手供应多少决定于转流率是否正常运作”。过去的政策都忽略了二手转流率,如果住宅楼市阶梯有正常转流率,市场就有足够的供应,我们追求的不是楼价升或跌,而是让市场有正常升跌空间,升跌不应是人为的,而是让市场去决定。市民的上车机会和换楼机会不是源于楼价高或低,反而是应追求升跌合理地出现。

  (作者为祥益地产总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