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了望/内地K签证政策 吸引全球STEM人才\陈迪源

2025-10-09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内地本月正式推出K签证,这是一项针对年轻外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的专属签证政策。此举有望留住内地自主培养的国际人才,避免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强化“培养+留存”的人才闭环。申请流程十分简化,透过内地驻外使领馆办理,预计时间较短,且有效期可达数年。

  K签证推出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刚好陷入H-1B签证的混乱。H-1B签证是美国吸引国际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但特朗普声称申请费大幅调高至10万美元,导致许多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的STEM毕业生受阻。再加上美国政府进一步收紧移民政策,引发全球人才外流。

  相较之下,K签证毋须雇主支付高昂费用,有望吸引那些H-1B签证受挫的年轻人才转向内地。例如,许多印度工程师原本瞄准硅谷,现在可能选择大湾区或北京作为新起点。这不仅是地缘政治竞争的体现,也反映内地在全球人才战中的主动出击。

  据近期报道,H-1B申请数量下降逾20%,而内地K签证申请在首周已收到数千份初步咨询,显示其吸引力正逐渐显现。

  但对申请者而言,语言障碍是一大挑战。内地科技产业以普通话为主,外国申请者若无流利的中文能力,难以融入团队,导致沟通障碍、项目延误。文化适应问题也需要认真对待,例如工作文化差异、工作时长或监管制度,要做好配套工作令外国人才长期留任。

  此外,K签证对内地青年就业者的影响也引发高度关注。内地青年就业情况竞争激烈,每年有超过1200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K签证很容易被误解为“优待外国人”,加剧本土毕业生在科技岗位的竞争,反映内地青年对于就业机会被“抢走”的担忧。上述挑战可能加重本土青年的就业压力,担心会放大“内捲”效应,让本地年轻人更难出头。

  不过,笔者却认为K签证反而有助缓解“内捲”现象。透过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可以扩大科技产业版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外国人才的涌入可带动外资企业扩张,间接为本地人提供更多中高阶职位。

  长期而言,这能提升整体产业水平,让本土青年透过与国际人才合作,学习先进技能,转化为自身优势。语言障碍虽存,但内地企业可借此推动双语环境,改善全球竞争力。

  对内地企业而言,K签证带来多重益处。首先,它能提供合适的人才帮助本土公司生产更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外国人才带来国际视野和文化洞察,例如在电动车或半导体领域,他们能优化产品设计,符合欧美标准,提升出口竞争力。像华为或腾讯这样的企业,可借助K签证招聘熟悉全球法规的工程师,加速国际化步伐。

  其次,K签证便利外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招聘本国人才。例如,一些国际科技巨头在内地的子公司,能更容易雇用本国员工,维持团队多元性,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运营效率。这不仅强化外国公司在内地的根基,也促进中外企业合作。

  此外,K签证鼓励知识交流,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年轻STEM人才的流入,将带来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例如在人工智能(AI)或生物科技领域的跨文化合作,能激发本土团队的新想法。内地已推出配套措施,如创业支援和驻留延长,确保这些人才不仅是劳动力,更是知识传播者。这有助内地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强国”,在美中科技对抗中占优,加速研发周期。

  香港创新同样受益

  香港作为大湾区的一部分,从K签证中间接受益良多。香港的顶尖人才通行证计划(TTPS)与K签证可以做到互补,TTPS更注重高收入专业人士和顶尖大学毕业生,提供永久居留路径。

  K签证吸引的人才可能溢出至香港在内地特别是深圳的公司;透过大湾区互联互通,带来新的人才流入。例如,STEM专家可以在内地公司实习后转至香港创业,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优势,推动Fintech(金融科技)或AI产业发展。这强化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让香港从中获取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近期的数据显示,大湾区科技投资增长达15%,很大部分功劳当属于人才政策的有效实施。

  总体而言,K签证虽面临不同的挑战,但其战略意义深远,不仅可以趁机抢夺国际人才,还能缓解“内捲”、促进企业国际化、鼓励知识交流,并惠及大湾区。未来,内地需平衡本土就业与国际开放,透过加强语言培训和就业保障,化解挑战,确保这一政策真正实现双赢。随着全球人才流动加剧,K签证或成为内地科技崛起的关键一环,助力国家在全球创新舞台上领先。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