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球人才格局正在经历重构,为香港提供了引才的契机。
美国科研经费的快速收缩,导致部分研究机构面临困境,加速海外人才回流中国。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国际化营商环境及与大湾区的深度联动,完全有能力成为承接高端人才的首选地。为最大化这一机遇,需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推出更具突破性的举措。
全球人才格局正经历重构,为香港提供了引才契机。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多所美国名校联合2022年开展研究所得的数据显示,此前三年已有3800多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此外,硅谷、欧洲等地数十万华人工程师与研究员普遍面临“竹子天花板”的职业瓶颈问题。
另据罗盛咨询2021年调查数据,近九成海外华人高管考虑回国发展;半数受访者对中西方企业文化差异,以及能否顺利适应国内的生活心存顾虑;约三成的受访者已获得了外籍身份,担忧家庭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
深杭人才政策可借镜
参考深圳、杭州的成功实践,实施阶梯式、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深圳2025年人才总量突破700万,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深圳对杰出人才的奖励补贴标准为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国家级领军人才为300万元;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为200万元和160万元;顶尖人才则提供“一事一议”的定制化支持,包括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
杭州海外人才淨流入率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连续十四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和福利保障,如对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提供补贴,应届本科1万、硕士3万、博士10万;对顶尖人才的奖励力度亦极高,实行“一事一议”,例如余杭区个人奖励最高1300万元,顶尖人才团队重大项目最高1亿元。
香港可设立类似机制,对领军科学家、产业创新者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级启动资金与科研经费,并通过生活保障措施降低其长期留港成本。
此外,子女教育是引进人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香港的中小学学位总量基本充足,但优质学位短缺,尤其是顶尖国际学校学位可谓“一位难求”。高才通等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以来,大量插班生更进一步加剧了学位竞争。香港国际学校、汉基、德瑞、弘立、哈罗等学校录取率均不足12%。
构建“实习─留港”通道
笔者建议在北部都会区划拨土地,引进新的优质K12国际学校,并降低其非本地生源比例限制;支持现有国际学校扩建,提供免息贷款助力其建设校园;推动香港公立大学(参考浸会大学模式)开办附属中小学,由大学直接管理并提供IB、AP、A-Level等非本地课程,将大学优质资源“下沉”至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以及供应更多优质学位。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2025年“Summer InnoTalent 夏季实习计划”收到来自全球2577份申请,最终仅录取42人,被取录的学生当中,过半数是来自世界顶尖学府,包括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香港科技园2025年实习计划收到超过5000份申请,其中三分之二的实习生来自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学府,近三成是外籍学生。这表明香港的实习机会对全球顶尖学生有强大吸引力。
笔者建议,一是允许在港完成实习工作且表现优异的国际学生,可申请“高端人才通行证”C类不受配额限制,以形成“实习检验─快速留用”的闭环;二是简化国际学生来港实习签证手续,缩短签证审批时间,以提升他们来港的便利性;三是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广香港的实习机会,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关注和申请;四对科技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微电子等领域)提供补贴,激励其开放技术岗位而非边缘性工作,确保实习含金量。吸引国际学生来港实习亦契合国家推动中外青年交流互鉴的战略方向。
激活本地青年潜能
本地青年人才为住公屋而放弃高薪、放弃职业发展是存在多年的社会现象。近年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申请者占比均逐年降低,但笔者认为青年人对于住房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而是轮候时间等因素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政府多年前推出了青年宿舍计划,但截至今年6月5日仅批准9个项目共1986个宿位,远不能满足青年人的住房需求。
笔者建议推出“过渡型人才屋”,划拨在建、待建或腾退公屋资源,面向收入超过公屋入息限额但无力购房的青年人才,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与可续租数年的租赁模式(设最长租期),既满足其阶段性住房刚需,亦避免福利固化。“过渡型人才屋”设置最长租期限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流动性较高,使得更多有需要的青年人有机会受益。
此外,香港还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职培训。目前,雇员再培训局为失业人员、转行人士、希望快速提升特定技能的人群提供了短期高效,免费或经资助后低学费的培训课程,并新增推出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有关的课程,但内容对于部分已有从业经验的雇员而言过于基础,可考虑与各公立大学合作,设计更具深度和针对性的高阶课程,以满足在职人士提升技能的需求。
一是开设高阶技术课程,如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与大模型应用、区块链的框架开发与安全管理等;二是引入“技术+管理”的复合课程,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战略、创新管理、技术商业化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帮助他们向技术领导角色转型;三是鼓励头部企业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融入课程内容,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和国际化学术网络,正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教育资源的枢纽。2025年施政报告将“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列为目标,通过扩大非本地生限额等政策,为深化跨境教育合作提供了保障。
笔者建议,首先,吸引内地清华、北大等顶级名牌大学到香港开办分校、研究院或联合办校,依托其品牌号召力、学术资源及香港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吸引教资人员来港。其次,建议推出专项资助政策,为公立大学师生赴海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短期访学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邀请具有海外名校背景的香港人才担任公立大学的联系顾问,撬动其国际学术资源网络,促进公立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
创新园区开发模式
2024年9月,深圳的南山科技联合大厦项目顺利完成封顶,是全国首个总部“联合上楼”模式的落地项目。该项目由14家深圳企业组成建楼“联合体”,由代建方统一建设。2024年12月,南山区第二个“联合上楼”项目创新联合大厦项目裙楼主体结构实现全面封顶。“联合上楼”模式这一创新举措,曾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47条”之一。
香港可借鉴深圳“联合上楼”模式,在河套香港园区探索类似模式。由政府出面协调,筛选出有潜力的科技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园区地块开发。通过统一规划、共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这一模式可将企业的需求前置,降低招商难度,加快开发速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以及后续的维护压力,亦能为未来北都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模板。此外,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建,可分摊建设成本,让香港本地或引进的中小企业能以较低成本享受可定制的高品质办公环境,增强其在河套香港园区扎根发展的信心和竞争力,更可促进产业集聚,为构建人才生态圈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唯有以更开放的政策突破、更务实的资源投入,精准破解人才关注的“经济激励、子女教育、职业发展、住房保障”等痛点,并推动产业集聚,香港才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填补包括创科领域在内的各类人才缺口,使香港真正成为“金凤凰”竞栖的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