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周一(13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莫基尔、阿吉翁及豪伊特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本文将从企业层面探讨创新如何带动增长。
创新是一家企业成长的引擎,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奥地利派经济学家熊彼德在《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一书强调企业家精神,其核心概念就是创新。以下,笔者将阐析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
华为创新力强,创造优质产品和服务。近期,华为发布全球首个全系列5G-A(5.5G)产品解决方案,使网络能力提升十倍。华为表示,5G正当其时,支撑新体验、新联接、新业务的发展。华为的创新方向也惠及香港青少年,今年6月27日,香港教育局大湾区创科教育考察团来到华为,了解智慧教育的内容,得知华为有意将青少年开发者创新中心引入香港时,十分欣慰。
创新需要年轻人参与。数码港学院及数码港Web3基地在去年6月举办“数码港.大学合作伙伴计划(CUPP)2024”。该计划获本地11所大学支持,甄选出约40名学生。前往美国硅谷著名创业学校雷珀大学参加创业训练营。活动内容丰富,涵盖研讨会、企业参观、商业辅导及与硅谷投资者交流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全球创新核心地带的创业文化能力。
香港年轻人创新不乏成功例子。来自内地的荆永辰及杨雨涵,在中大迎新营认识,谱出恋曲。毕业后两口子决定创业,成立丰登田园,经营街市蔬菜批发至餐厅食材配送,再摇身一变成为一站式网上生鲜购物平台,其创新之处是长期追踪内地网红的社交媒体账户,了解当季流行什么食材,然后主动寻觅该食材的源头,确保丰登是香港首个引入该食材的企业。荆永辰勉励有意创业的校友,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丰登不停更新产品,让生意持续下去,并获得2020年卓越创新企业大奖。
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元素
香港企业以创新改造传统方式而获致成功的例子并不少。笔者了解到,香港一些传统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之战,唯有注入创新元素,方可图强。
笔者在2019年出任一间饮食集团主席顾问,参与一项有新意念的包装食品的开发工作,引入德国的先进创新技术于食物保鲜,并得到生产力局支持。笔者从中体会到创新并不简单,需要多番试验及探索,尤其是站在前线的员工。
以创新技术种植蔬菜为目标的绿芝园,最初使用“无土技术”,以解决泥土中含有虫害、细菌等难以控制的问题。现在则利用“鱼菜共生”的方法,以鱼类的排洩物转化成为种植蔬菜的肥料。植物更可以同时淨化水质,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可谓一举两得。
研发商品化 开拓新机遇
创新概念商品化须由上游转入中流,并不是一桩易事,需要多个环节配合。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上月初开幕,首批进驻16家企业之一的生物医学科技控股(BioMed),由中大经济系校友曾志谦伙拍2003年最高破译SARS基恩图谱的中大生物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徐国荣等人于2018年创办。公司成立后业务迅速发展,更打算以河套为基地进军内地。
曾志谦认为徐教授的研究成果有商业价值,便请他负责研发。2019年1月,公司入驻香港科学园,同年已经推出首个有创新意念的产品,以益生菌改造肠道微生物生态,后更推出测试包,可提供“度身定做”的治疗方案。产品已进入多间连锁诊所及店舖。除了内地,还有意扬帆出海,扩展到东南亚。
1999年,任教于香港科大生物学系的于常海教授创办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沙士爆发,他成功解读沙士病毒的去气核酸(DNA)结构,研发出全球敏感度最高的检查方法。海康的商标,紫色部分代表“紫气东来”,亦即是吉祥从东方出现的意思。海康以香港为总部,汇聚全球精英,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研发出全球的原创产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海康大力开发创新的诊断技术,开创一系列临床及诊断产品,并取得超过100项全球专利。
上述企业得以稳定成长,均由于重视创新。我们作出投资决定时,要注意一间企业的商业模型关键元素是否包括创新。现时本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普遍较低,尤其是中小企。要保证与时俱进,企业应实事求是,持有长远眼光,不断根据外界变化而调整其商业模式,持续适量加大创新投入,保持活力。
(作者为理大工管博士、资深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