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楼市新态/港楼已摆脱螺旋式下跌\汪敦敬

2025-10-15 05: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及租金指数

  执笔一刻,各项楼市指数都在回升,这与笔者此前分享的观点十分脗合。但对我个人来说,证明楼价上升的趋势并不重要,楼价回升愈慢愈好,对更多人有好处。笔者认为最重要是住宅楼市已经寻底,令经济和港人可以回复正常,市民更不需要再活在“楼市螺旋式下跌”的阴霾中。

  事实上,楼价有升有跌才最正常,不需要过分乐观或者悲观。近年人心变得忽悠,市场发展往往都是不跟数据走,令人感到意外。一些人只喜欢听坏消息,甚至抗拒好消息。曾几何时,提供正面理据就可能会被群起而攻或者唾骂,说“香港没落”是网上时代得到高流量的关键词,十分可悲。消费者的情绪指数成为忽悠的因素,再加上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购买力的情绪也难以预测,短期投资我们应以无常的心理准备去做预算。就算买楼作长线投资,在这几年时代不断蜕变之下,笔者尝试为楼市作一些判断,希望有助投资者了解市场。

  审时度势供地见效

  楼市始终是有“住”的价值去作基础,“住”的价值带来“租金回报”。楼市供应应该包括一手和二手供应。一手供应是楼花,二手供应是源于合理转流率,例如楼换楼,市场多于一个阶梯的业主同时楼换楼,其实就等于增加了二手供应。目前特区政府在一手供应方面其实做得很不错,已经可以在市场需要时及时增加供应,也已有足够的收地能力,反而二手转流略为不太重视。

  虽然近年政府因楼市欠佳而卖地不足,引致财政赤字,但笔者反而认为这只是一个机制的正常现象。只要政府提供到足够的土地,当市场景气的时候,土地就会受欢迎,库房收入也会增加甚至盈余。但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楼价可能根本支持不到建筑成本和地价,自然土地成交减少,政府收入低、政府也要调低地价,以上都是一个健康的情况。

  另外,我们不可以纵容地产市场过度炒卖,更加不可以令地产过分下跌,因为地产是大部分产业的载具。地产既然是绝大多数人产业的一部分,自然会成为资产,资产下跌一定会损害到民生。

  我们不可以过分依赖地产,但有些人错误解读不依赖地产等于和地产脱钩或者切割,这方面出现误区会是灾难性的。

  (作者为祥益地产总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