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万象/“十五五”规划的六大政策发力点\付一夫

2025-10-22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十五五”规划有望围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三个维度进行部署。

  万众瞩目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拉开帷幕。此次会议将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不仅要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方向定调,对于资本市场后续的走势和演绎同样具有指引效果。那么,哪些领域会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关注对象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被明确列为“十五五”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核心任务。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层面,“十五五”规划或将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将向“竞争性投入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模式转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传统科研体系的制度性障碍。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或将建立分级分类攻关机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性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同步推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改革,推动评价导向从论文数量向创新价值转变。

  在产业升级应用层面,“十五五”规划有望围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部署。传统产业领域,有关部门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兴产业领域,将以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为核心,重点探索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场景的落地路径;未来产业领域,将聚焦量子计算、未来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构建“技术监测预警→创新孵化培育→应用场景验证”的全周期培育体系。

  提振内需:从“政策刺激”到“体系支撑”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海外各方面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加,客观上需要中国在提振内需方面进一步发力。预计“十五五”规划将继续着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并从短期政策工具向中长期制度性安排转型,构建起“投资→收入→消费”协同提升的动态循环体系。

  扩大有效投资层面,“十五五”规划或将从多个方面发力:其一,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并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其二,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应用,强化资本市场对投融资活动的协调服务功能,破除民间投资准入障碍。

  提振消费方面,“十五五”规划可能会采取“双管齐下”思路:生产侧,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有序取消养老讬育等民生领域不合理限制,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收入侧,则是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改革深化: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根据官方安排,“十五五”规划期与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300余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期存在四年重叠时段。在此期间,“十五五”规划将会与改革时间表进行深度衔接,聚焦重点领域,推出具有突破性的举措,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土地要素领域,深化“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完善跨省域补充耕地机制;劳动力要素方面,将进一步破除户籍壁垒,构建与人口区域布局演变相适应的政策体系;资本要素层面,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培育长期耐心资本;数据要素领域,加快确权定价试点工作,建立跨区域交易流通机制。

  财税金融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或将聚焦于效能提升。在财政体制方面,将进一步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机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税收制度领域,推进消费税、房产税等改革,强化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金融领域,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充实宏观政策工具箱,加强预期管理,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十五五”规划将更加突出协同高效。包括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过程中的堵点与卡点,建立科教融会、产教融合机制,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协同等。

  民生呵护:回应群众关切的精准施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等现实挑战,“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建设民生大国”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具体将从以下维度实施战略布局:

  首先,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健全全生命周期保障网络。在养老服务领域,以构建普惠性服务供给体系为导向,重点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加快适老化产品产业集群培育。在婴幼儿照护方面,将通过进一步扩大普惠讬育服务供给、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效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

  其次,深化医疗教育领域改革,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在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十五五”规划或将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切实降低群众医药负担。同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教育领域方面,则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前沿学科建设,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

  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十五五”期间,政策层面将有望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深化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改革。同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性考核机制,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着力缩小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

  开放合作:重塑内外联动发展格局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十五五”规划将坚定不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开放从“边境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构建多元稳定、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体系。

  其一,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将不断拓展提升。在“引进来”方面,“十五五”规划或将加强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特别是加大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而在“走出去”方面,将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二,制度型开放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核心方向。“十五五”期间,中国将会更加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数据跨境流动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全面接轨。持续扩大区域自贸协定网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其三,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加畅通高效。通过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吸引全球产业链高端要素集聚,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布局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绿色转型:从目标引领到实践落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十五五”规划或将把绿色转型从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实践,继而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推进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政策支持体系有望迎来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例如,自然资源部门将重点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深入研究稀土、锂矿等关键资源的供给保障策略,同时会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荒漠化综合治理。

  技术创新将为绿色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十五五”规划将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传统高耗能产业将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新兴绿色产业将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减碳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资源利用环节,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产业发展层面,培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物料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