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由于运营成本较东部低30%,加上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超60%,甘肃庆阳近年已发展为内地的重点算力中心。
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算力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中国“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推进,不仅重塑了算力资源的空间布局,更驱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算力中心作为承载算力供给的核心基础设施,正从“数据存储仓库”升级为“数字经济引擎”。从上游硬件设备的技术攻坚到下游应用场景的需求爆发,算力中心产业链已形成覆盖“研发─建设─运营─服务”的完整闭环,其分工深度与竞争格局直接决定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
算力中心产业链的分工体系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数西算”工程重塑了空间分工格局,技术迭代推动环节内部分工深化,而需求升级则催生了跨环节协同创新,三者共同构成分工重构的核心逻辑。
竞争格局与国产替代
“东数西算”打破了算力资源的地域限制,形成“东部算力枢纽+西部算力基地”的空间分工体系,从根本上优化了产业链布局。东部地区依托人才与市场优势,重点发展上游高端硬件研发、下游高时效服务(如实时计算、高频交互);西部地区则凭借能源与成本优势,聚焦中游算力中心建设与运营、下游非实时性应用(如数据存储、离线分析),甘肃庆阳、贵州贵安的算力中心运营成本较东部低30%,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超60%。
从竞争格局来看,算力中心产业链的竞争呈现显著的分层特征,上游聚焦技术壁垒竞争,中游侧重资源壁垒竞争,下游强调服务壁垒竞争,不同环节的竞争焦点与市场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上游环节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壁垒,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竞争优势,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特征,但国产替代正逐步打破这一格局。在AI(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英伟达凭借CUDA(统一计算架构)生态与性能优势,占据全球80%以上的高端市场,其H100芯片供不应求,交货周期长达6个月。国产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海光信息聚焦通用算力芯片,在政务、金融领域实现替代;寒武纪专注专用芯片,在智能驾驶场景形成优势。
中游环节的竞争核心是资源壁垒,包括能源、土地、网络等关键资源,电讯运营商凭借先天优势占据主导,第三方IDC服务商则通过专业化运营实现差异化竞争。
能源与土地资源成为中游竞争的“入场券”。西部算力枢纽节点的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要求超50%。三大运营商凭借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优势,率先布局庆阳、贵安等核心区域,中国移动在西部的算力中心占比达60%;第三方IDC服务商则通过合资模式获取资源,数据港与阿里云合作在张北建设数据中心。
运营效率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头部第三方IDC服务商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万国数据的机房利用率达85%,较行业平均高15个百分点;电讯运营商则依托网络优势提供“算力+网络”捆绑服务,中国电信的“天翼云算力”实现网络与算力的无缝衔接,客户留存率超90%。
下游环节的竞争核心是服务壁垒,企业通过精准匹配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应用生态形成竞争优势,市场呈现“多元化、细分化”特征。
算力租赁服务的竞争聚焦“灵活性与性价比”。头部服务商推出“按需付费”、“算力预售”等模式,满足不同客户需求,UCloud的中小企业算力套餐较传统模式节省成本50%;同时,通过全国性算力布局提升响应速度,某服务商的12个智算中心实现“就近调度”,时延控制在20毫秒以内。客户黏性来源于服务深度,企业通过提供算力优化、模型调优等增值服务,将单纯的租赁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尽管算力中心产业链发展迅猛,但仍面临技术瓶颈、资源约束、机制障碍等多重挑战。突破这些瓶颈需要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的多维度发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协同化方向升级。
核心瓶颈:技术、资源与机制的三重制约。技术瓶颈集中在上游高端环节,AI芯片的算力密度与能效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国产GPU(图形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仅为英伟达A100的50%;HBM(高带宽内存)的核心制造工艺如晶圆堆叠仍依赖进口设备,华海诚科的8层堆叠产品尚在测试阶段;光模块的3.2T及以上速率产品研发滞后于国际巨头,关键元器件如激光器依赖进口。这些技术差距导致高端市场仍由国际企业主导,国产替代面临“卡脖子”风险。
资源约束成为中游发展的重要限制,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紧张,数据中心建设指标稀缺,上海、深圳的机架审批周期长达12个月;西部地区虽能源丰富,但网络基础设施滞后,跨区域算力调度的带宽不足,庆阳至东部的直联网络带宽仅能满足当前需求的60%。同时,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影响算力中心运行,储能技术的成本与效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
突破路径:创新、协同与政策的多维发力。技术创新是突破瓶颈的核心驱动力,需聚焦高端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应设立算力核心技术专项基金,重点支持AI芯片、HBM、高端光模块等领域的研发,对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企业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坚,联合高校建设研发平台,如成立“算力芯片创新联盟”,共享研发资源与知识产权;同时,构建自主技术生态,借鉴英伟达CUDA模式,推动国产芯片的软件生态建设,提升用户黏性。
资源协同是优化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举措,需统筹东西部资源配置。加快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容跨区域直联网络带宽,将庆阳至东部的时延进一步降低至10毫秒以内;推广“算力+储能+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模式,华为贵安数据中心的“风光储算”一体化方案可减少碳排放81万吨,应在西部枢纽节点全面推广;建立全国算力资源调度平台,实现能源、算力的动态匹配,提升资源利用率。
机制完善是释放产业活力的重要保障,需构建标准化与市场化体系。加快制定算力行业标准,统一算力计量、PUE(能源使用效率)核算、数据安全等标准规范,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算力市场;建立算力交易平台,明确数据要素产权与定价机制,探索“算力券”等市场化工具,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成本;深化产学研协同,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合作模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政策引导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需强化政策协同与落地。优化“东数西算”政策支持方式,对西部绿色算力中心给予电价补贴,对东部高端算力研发给予资金支持;加大国产替代政策力度,在政务、国企等领域优先采购国产算力设备,提升国产产品市场份额;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同时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全球话语权。
结语
算力中心产业链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重构的关键期,“东数西算”政策推动空间分工优化,技术迭代深化环节专业分工,需求升级催生生态协同分工,三者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分工体系。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分层特征,上游聚焦技术壁垒,中游侧重资源卡位,下游强调服务创新,国产替代在中低端领域成效显著,但高端市场仍需突破。
面对技术、资源与机制的三重瓶颈,产业链的突破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政策引导”的原则,通过核心技术攻坚、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体制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升级。
未来,算力中心产业链将形成“东西协同、上下联动、内外兼顾”的生态体系,不仅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更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竞争的核心力量。随着HBM4、3.2T光模块等新技术的落地与“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化,算力中心产业链的分工将更加精细,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其作为数字经济基石的地位将愈发稳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为外资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