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楼市强心针/现在是上车时机吗?\廖伟强

2025-10-23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楼市自2021年由高位回落以来,连续数年受压,楼价持续疲弱,令不少有住屋需要的准买家即使具备条件,仍选择按兵不动。但到了今年,随着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市场信心回升,部分本地资金及内地买家已率先部署,但有些上车及换楼客,却仍然犹豫不决,只停留在场外观望。

  此类用家的资本可能未如投资者般充裕,而且置业对其而言不单是财务决定,更是人生其中一件大事,可能需要动用多年积蓄作首期,日后供楼亦是一项长期承担。

  过去几年的楼价跌势,对他们心理当然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即使现时利率走势向下、金融市场活跃、旅游及零售回暖、刚性需求回升等利好因素已逐一浮现,但仍未足够完全地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

  笔者从事地产业多年,对这类置业者的心态不感陌生。事实上,现时市场氛围与20多年前颇为相似。1997年金融风暴后,楼价持续下行,直至2003年沙士疫情完结,楼市跌至谷底。当时不少有住屋需要的市民,虽然对市况存有戒心,但在租金跌幅未能追上楼价的情况下,加上美国911事件后多次减息,令他们逐渐意识到,长期租住不如趁低置业。即使楼价未必回升,但至少不再为租金支出而感到无力。结果不少人选择入市,其后物业升值数倍,成为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胜利。

  楼价已筑底 蓄势待发

  笔者记得,除了决心入市的上车客,当时亦有不少小业主选择“蚀住卖楼”,他们并非急于离场,而是趁机将自住物业由两房升级至3房或4房,透过“低卖低买”完成换楼,结果多年之后都毋须再为改善居住环境而烦恼,也为自己的资产增值铺好了路。

  现时楼市经历数年调整后,已见蓄势待发之势,虽然与2003年沙士后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市场结构及资金流向已逐步稳定。无论是首次置业者或有意换楼的用家,均可借镜当年置业者的心态,在合理水平下,正是部署的关键时刻,以免错失良机。

  (作者为利嘉阁地产总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