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劳动经济学/人工智能时代 工作两极分化\张丹丹

2025-10-24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机遇。那么,未来工作是否还必不可少呢?如果人工智能创造了足够多的资源,我们是不是可以摆脱工作的束缚?

  从法律与劳动法定义的角度,工作是指根据合同关系,由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一定形式的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的行为。而从人类学或哲学的角度,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建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回顾过去3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了一个清晰的轨迹:AI技术逐步从体力劳动的自动化向脑力劳动的智能化推进。特别是ChatGPT的出现及其后的快速更新,进一步凸显了AI技术的潜力。现在,AI不仅可以执行简单的、重复的任务,还能够处理复杂的文字内容创作、图像生成、决策建议等工作。这一变化对人类工作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简而言之,AI正在完成“体力→脑力”“简单→复杂”“专业→通用”三次跨越,将更多的脑力密集型任务纳入于自动化视野。过去可能只是简单的搬运工作,但到现在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视频制作;过去只是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但现在可以制作视频、写诗、作画。

  不同的时代,AI影响的群体也不相同。通过对2018至2024年125万条招聘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的研究团队发现,AI对各类职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AI大语言模型暴露度高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程序化、规范性强的白领岗位,比如会计、审计、编辑、程序员等。这些工作由于具有明确的规则和流程,更容易被AI所替代。

  相反,一些需要与人直接互动、无法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职业,如清洁工、餐厅服务员、厨师等蓝领岗位,对AI大语言模型暴露度则非常低。这类职业对个体的灵活性、现场应变能力以及情绪感知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的AI技术尚难以实现。

  未来技术进步对工作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工作两极化,一个是工作任务化。

  首先,笔者研究发现,高技能和极低技能的岗位需求正在增加,而中等技能岗位需求明显萎缩。中等技能岗位多为程序化和重复性的任务,对AI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暴露度高,很容易被技术取而代之,比如一般文员、数据输入员等,这些岗位正在被AI迅速替代。而极高技能岗位,如战略决策者、创意产业人士,以及极低技能岗位,如流水线上的简单手工任务,对AI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暴露度低,这些岗位和职业则不容易被AI大语言模型取代,反而需求增加。“两极分化”的趋势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稳定性受到了挑战,而个体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定位、适应未来的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次,一些完全不需要技能的工作也会增加,这就是工作的任务化。举例而言,虽然机器人技术的快速飞跃带来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其中像手表、手机生产过程中特别细微的打螺丝工作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需要人来完成。随着机器人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对人的需求将大量增加,以此配合机器的大产能。

  面对AI的迅猛发展,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浮现出来:未来工作是否还必不可少?从理论而言,若资源丰富到足以供所有人享受富足生活,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可能会失去必要性。但这个情景目前仍属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假设。从历史上看,每次技术革新虽然带来了一些岗位的消失,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近80年,超过60%的工作岗位都是新创造出来的。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空间,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同时还可以发挥技术进步的增强效应,借助AI把工作做到更好。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尽管AI技术会导致一些岗位的消失和变化,但整体而言,人类的工作并不会完全消失。相反,工作的形态、内容和技能需求将发生深刻变革。

  企业对“软技能”需求降

  事实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了对个体技能需求的深刻变化。在AI大语言模型时代,有些技能的需求是在下降的,这些需求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智力、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招聘信息分析显示,企业对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智力等传统意义上的“软技能”的需求有所下降,原因是AI技术已能较好地完成相关任务。比如在职场上,使用AI大语言模型来完成写邮件、讨论问题等工作,大概率会比人类完成得更出色,所以用人单位对这方面的需求会下降。

  与此同时,专业技能、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性和协作能力的需求则明显上升,这就要求人类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判断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利用AI的辅助作用完成任务。AI虽能高效生成建议,但可能出现“幻觉”或误判,以金融和医疗为例,其输出须由专业人士覆核,才能落地实施。这使得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愈来愈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