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万象/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付一夫

2025-10-30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从“投资于人”的角度看,公平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能够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特别提到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而在当前中国人口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深入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内涵,并明确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在经济学语境当中,“投资于物”一般是指将资金资源投入实物资本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公共设施)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如厂房、机器设备、技术装备等)。其本质是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属于“快变量”投资,具有回报直接、可量化、短期可见的特征。

  “投资于人”则是对应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投入,提升人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作为“慢变量”投资,“投资于人”的回报具有间接性、长期性和非线性特征,比如员工技能培训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转化为企业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却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和外溢效应,并通过技术扩散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非对立替代关系,而是经济系统中相互依存的两大核心要素。

  从要素循环视角看,二者形成双向赋能的闭环:“投资于物”为“投资于人”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完善的基础设施降低教育医疗服务成本,先进设备为技能培训提供实践载体;而“投资于人”则为“投资于物”赋予效率与活力,高素质劳动者能更快掌握先进技术,从而提升物质资本使用效率,甚至推动物质资本的迭代升级。这种互补性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突出,数字基础设施(物的投资)与数字素养培育(人的投资)的同步推进,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无疑是一种要素投入结构的系统性优化,有助于发挥“硬设施”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展效应,二者的短期回报与长期回报还能形成有效的互补,如此便可兼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基础设施投资可快速拉动当期需求并推动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投资则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支撑长期经济增长,避免短期刺激后的增长断层。

  不仅如此,二者的结合还有助于推动“物质发展”与“人的发展”兼顾,最终实现“惠民中发展、发展中惠民”的价值目标。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对于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除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投资于物”能够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物质基础。先进的机器设备、实验设备、科研设施等物质资本,是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对这些物质资本的投资,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发环境和工具,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

  “投资于人”能够为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管理运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劳动者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即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转变。“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能够提供有力支撑。

  “投资于物”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物质资本投资,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投资于人”能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资,培养新兴产业所需的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能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释放需求潜能,助力内需扩大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海外各方面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加,客观上需要中国在提振内需方面进一步发力。而“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同样可以促进国内需求潜能的释放。

  “投资于物”可以通过优化供给来支撑消费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消费升级。这要求供给侧必须提供更优质、更多元、更绿色的产品和服务。

  “投资于人”则是可以直接创造有效需求。投资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虽然看似是“消费性”支出,但实质上是着眼于形成人力资本和提升社会福祉的“发展性”投资。

  四、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还注重社会公平,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能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从“投资于物”的角度看,对基础设施的均衡投资能够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修建道路、桥梁、电力设施、通信网络等,能够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差距。

  从“投资于人”的角度来看,公平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能够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以教育为例,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子女、农村地区学生等,给予更多的教育扶持和帮助,能让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提高自身能力和收入水平,缩小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

  五、应对风险挑战,提升国家竞争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一个经济体的韧性至关重要。这种韧性既来自于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来自于团结一心、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

  “投资于物”有助于构建硬实力。例如通过在关键产业链环节加大投资力度,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而对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的战略性投资,更是堪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

  “投资于人”能凝聚软实力。一个国民素质高、社会凝聚力强、文化自信的国家,在面临危机时更能共克时艰。投资于国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和组织效能是物质财富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国民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是国家在变局中开新局的最强底气。

  综上所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并非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基于要素互补性形成的系统性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升级,破解传统增长瓶颈,构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这一模式既遵循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逻辑,又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福祉提升具有全局性意义。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