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前沿思潮/人行重启国债交易 释放稳增长信号\钟林楠

2025-10-31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始于2024年8月。2025年1月,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利率单边下行预期较为集中等原因,人行暂停国债买卖。到了本周一(10月27日),人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指出,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人行选择在此时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我们理解主要有三点考量:

  一是补充银行体系流动性,协同财政发力。11至12月MLF(中期借贷便利)与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合计3.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政府债融资按两会既定目标5000亿元结存限额推算还有2.4万亿元,重启国债购买可以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并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二是落实全会“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精神,强化逆周期调节。国债购买具有和降准类似的逆周期调节属性,比较适宜在稳增长阶段使用。与其他流动性工具相比,国债买卖操作具有低成本、提振预期、压低利率曲线等多项优势。

  三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1月均值的1.64%,逐步上行至10月均值的1.84%,利率单边下行预期得到修正,利率中枢应已达到现阶段的人行合意水平。潘功胜的表述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我们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我们此前曾预测,人行重启国债买卖至少需要两个触发条件:一是宏观环境与金融市场波动,人行逆周期调节诉求再度强化。从逻辑上讲,国债买卖投放的流动性期限长、便宜、信号意义强,能同时缓解银行扩表的流动性与需求约束,比较适宜在稳增长阶段使用。

  今年5月人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人行流动性工具箱储备充足,期限分布更趋合理,长期有降准、国债买卖。从中可以看出,在人行的政策工具箱中,国债买卖和降准对标并列,国债买卖所需的宏观环境和降准可能是类似的。

  二是债市供求关系平衡,利率风险减弱。今年年初人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人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是为了“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要,加剧供需矛盾和市场波动,目的是希望市场能够行稳致远。”

  2024年下半年人行国债买卖操作主要是买入短债,本轮存在两种可能:1)与前期操作类似,主要买入短债,同时为避免市场在短端国债利率上形成单边预期,人行可能会注意节奏与方式;2)扩散至其他期限比如5年期,避免过于集中,但随着久期拉长,买卖国债产生的浮盈或浮亏的风险也会有所加大。

  恢复国债买卖向外传递了更加重视稳增长的信号。今年第三季度经济较上半年明显放缓,尽管9至10月边际上较7至8月好转,但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高,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亦未完全排除。广义财政激发需求+适度宽货币协同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而一轮稳增长政策通常具有连续性、组合式的特征,后续政策端仍存在其他空间,理论上包括:1)降准或减息,以更便宜的流动性来置换MLF或买断式逆回购,降低银行负债与实体融资成本;2)补充政策行负债、增加信贷额度,配合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稳定广义流动性。

  币策宽松预期升温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继续精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落实好企业帮扶政策,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大欠薪整治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对债券资产而言,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是一个积极信号,一则对应着国债需求的扩张,二则传递货币政策信号发生边际变化,新一轮宽货币概率升高,而这一点从利率互换定价来看尚不充分。短期来看,利率曲线大概率会有所下行。展望明年,更关键的判别线索还在于广义财政能否重新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能否带动通胀中枢,明年开年是一个观测窗口。

  对权益资产而言,恢复国债买卖操作的影响有限;市场定价的短期关键在于风险偏好,因此更关注贸易谈判、产业政策红利等;往明年看则和债券相似,广义财政能否带动名义增长,将是以盈利驱动为特征的牛市“第二阶段”能否成立的关键。

  (作者为广发証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