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对于本港中小上市公司,“科技自立”将可带来重构增长曲线的战略窗口。
“十五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香港而言,“科技自立”意味着从金融中心向“科技+资本”双核心功能转型;对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AI)、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与资本创新的浪潮中,迎来重构增长曲线的战略窗口。
当前,香港共有约26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近八成市值低于50亿港元。长期存在“估值低、流动性弱、融资难”等顽疾。但这也代表着巨大的结构性反弹潜力——在“新质生产力”引领和政策红利释放的双重驱动下,中小上市公司正处在由“被动生存”走向“主动转型”的临界点。
未来五年,“并购+转型+科技升级”的系统性机会,将成为中小企业破局的核心路径。谁能率先完成AI化重塑、产业升级与资本路径创新,谁就能率先实现估值跃升与价值重估。
企业转型分三步走
“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六条确定性主线——新质生产力、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新型城镇化、全面绿色转型,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提供了七个转型方向:
1)以AI驱动产业升级。中央政府强调“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AI正成为生产力重塑的核心引擎。中小上市公司应通过“AI+制造”“AI+环保”“AI+服务”实现轻资产化转型,如AI智慧水务、AI设备运维、AI医疗检测等新模式。
2)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香港企业提供更宽广的成长空间。中小企业应主动对接内地标准体系与供应链认证,进入政府采购与重点产业链,借助制度兼容实现产业落地。
3)推动消费科技与民生创新。政策鼓励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新型消费”。香港可凭品牌与制度优势,推动养老、教育、文化、康养、家政等领域的科技化升级,开辟“消费科技”新蓝海。
4)推动并购重组制度创新。“并购重组”被写入“建议”重点章节。中小上市公司应利用港股制度灵活优势,结合内地“并购六条”精神,积极开展跨境产业整合与价值并表。
5)深化高水平开放与国际对接。未来中国将推进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香港可发挥规则接口与资本通道优势,率先布局跨境数据流通、绿色金融等制度创新领域。
6)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五五”时期地下管网改造投资规模将超5万亿元人民币。香港环保、建筑设备、水处理企业可通过PPP(公私合营)、EPC(工程总承包)及并购方式参与内地城市更新,实现业绩增长与资本回报。
7)拥抱绿色金融与零碳经济。国家将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香港应推动绿色认证、ESG绩效披露与碳资产证券化,利用绿色债券、碳中和ETF等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未来五年,中小上市公司的核心任务,是从“守势经营”走向“主动转型”。这场转型,既是产业变革的必答题,也是价值重估的起跑线。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产业AI化——从传统企业到智能企业。AI不再是“工具”,而是“基础设施”。中小上市公司必须把AI视为战略资产,推动企业经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战略重构:确立AI优先战略,建立“企业AI中台”,整合业务、财务、客户与供应链数据。场景落地:在生产、风控、客服、投研等场景引入AI自动化,提高效率与透明度。智能协同:与行业伙伴共建AI算法与模型共享生态,形成“AI共训、资源共通”的跨企业智能网络。
第二步:并购重组——从单一增长到结构性跃迁。并购是中小上市公司实现规模化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效路径。横向整合:收购同业优质资产,扩大市场份额。纵向融合:并购上游核心技术企业或下游服务平台,打通价值链。跨境并购:利用香港国际金融通道,收购内地优质项目或海外科技资产,形成国际布局。
第三步:绿色转型——从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披露到业绩驱动。绿色化已成为企业估值新变量。绿色制造:对标内地节能环保标准,推动设备更新与能耗监控。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SLB(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ETF,获取低成本资金。绿色治理:建立AI碳排放监测系统,发布绿色绩效报告,以可验证数据吸引ESG基金投资。
七项改革政策建议
要让中小上市公司真正活起来,制度改革必须“松绑放活”。未来应从以下七方面完善:
其一,完善并购重组制度。放宽对中小企业产业并购的限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整合实现转型升级。建议在政策层面降低跨行业并购的审批门槛,放松对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限制,以及豁免《上市规则》中过严的“五项财务测试”等规定。同时,优化并购融资支持,对上市公司收购本地科创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融资便利。政府可牵头设立“创新并购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专门投向中小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解决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借鉴内地科创板、新三板以及境外NASDAQ等经验,重塑香港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为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企业提供相适配的融资平台。具体而言,在改革优化现有创业板的基础上,探索设立“香港成长板”和场外市场,降低挂牌门槛、实行分层管理并引入做市商机制,提升市场包容性和流动性。同时,推动深港科技资本通道建设,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双重上市或交叉上市,打通与大湾区乃至国际市场的对接渠道。
其三,推动再工业化与科研成果转化。将资本市场改革与香港“再工业化”战略紧密结合,通过金融赋能加快实体产业升级和科研落地。香港再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同时可设立产学研投融资对接专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打通“实验室到产业”的链条。监管层可引导交易所推出科技产业主题指数及相关衍生品,提升市场对本地科企的关注度和信心。
其四,放宽知识产权及无形资产融资。改革传统以有形资产抵押为主的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的认可度,解决科创企业“缺抵押、难贷款”的难题。具体可考虑设立政府担保或再保险机制,支持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允许企业将专利、版权等未来收益打包上市融资。
同时,在上市制度上探索将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技术成果等纳入评价,使无形资产丰富的企业也有机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其五,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与信用担保机制。建议由财政司牵头,设立“中小上市公司发展专项基金”,支持AI化转型、绿色升级、国际化开拓;同时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集合债”新工具,降低融资门槛。
其六,推进绿色金融与碳资产市场化。呼吁建立港版“碳资产交易与绿色披露标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通过碳资产确权与交易实现收益,形成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其七,推动政策协同与落地考核。要求各部门落实特首施政报告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建立政策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结语
“十五五”是中国经济从“规模经济”走向“智能经济”的转折点,也是香港资本市场从“金融中心”走向“科技+资本枢纽”的关键五年。香港中小上市公司未来要敢于转型、善于创新、勇于整合,从产业中寻找科技力,从科技中释放资本力,从资本中培育持续力。
科技自立是发展的底色,智能转型是企业的方向。只要敢于重构、善于融合、勇于创新,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完全有能力在“十五五”新格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腾飞篇章。
(作者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