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海南自贸港将于12月18日“全岛封关运作”,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便利化政策制度。
过去四十馀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奇迹,关键在于对外开放,通过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经济体量的跃升,同全球经济深度互联,并对全球经济增长保持年均30%的贡献度。在全球化发生剧变的新时期,“逆全球化”削弱了全球经贸及投资的信心,但并未改变全球化进程。新形势下,中国坚定扩大高水平开放更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中国高水平开放既有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以往先行先试的经验如何转化为制度成果还有待发力。预期“十五五”期间,上海浦东引领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创新将转化为现实的产能和效能,有关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开放政策试点将加快扩容提质,相关政策安排也将提速,为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索形成新路径,从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并倒逼国内深化改革,驱动中国经济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
上海浦东引领开放提质增效
围绕上海浦东引领区建设有五方面任务,分别是科技创新攻坚、制度集成改革、金融开放试点、法治保障体系、城市功能提升、风险防控机制。四年来,上海浦东引领区围绕高水平开放,在法治保障、政策供给和机制创新等扎实推进,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为发力点,在科技创新、贸易、金融等领域试点开放,分阶段扩容增量。上海浦东引领区建设取得,从两个维度看:一是政策规划先行。2024年1月《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发布,聚焦外商准入、市场准入、金融双向开放、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科技创新开放生态等提出具体安排。二是法治保障优先。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创设了“浦东新区法规”这一新的立法形式,支持浦东迈向更高水平改革开放;2023年3月,“浦东新区法规”被写入新修改的立法法,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授权立法更好地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保障引领区高水平开放。
浦东围绕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重点领域加快制度型开放,成为国家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2023年12月国务院提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80条措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2025年3月公布,支持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内经营主体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业务,探索资金跨境自由流动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推动浦东在经济、贸易和金融、外商投资等起到引领性作用。
2021年至2025年6月底,浦东累计新设市场主体21.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436.4亿美元。2024年浦东GDP规模1.78万亿元,占上海全市GDP约3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79家,外资研发中心280家。随着浦东引领区建设加快,对标国际规则的开放政策落地,为国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重要制度成果。
海南自贸港建设扩容提速
海南自贸港建设锚定高水平开放的目标清晰,从孕育到落地,各项政策安排有序。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明确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海南自贸港定位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两个维度看:一是锚定制度型开放的目标。中国虽拥有超大市场,但各地要素资源、地理区位差异大,而推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需要“试验田”,海南是最大经济特区,具有推动更高标准制度型开放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南自贸港不但有助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而且也有利于全方位推动投资、金融、贸易自由化等制度型开放。二是有效监管与自由化便利化合理兼容。海南自贸港建设参照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验模式,同时借鉴其他自贸港建设的优势作法,但重点仍然在于突出中国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求“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也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建设海南自贸港彰显战略规划的制度优势和顶层设计的政策优势,国家对此设定三个阶段性目标。经过六年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已从“顺利开局”到“成型起势”,即将进入“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零关税、低税率,以及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自贸港各项制度安排,出台40余项配套法规,并且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便利化政策制度。
统计显示,海南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933.3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778.9亿元。前四年实际使用外资1667亿元,年均增长15.8%。176个国家和地区在琼投资,86个国家可免签入境海南。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纵深推进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其中强调通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旨在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过去六年,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及规则融通等取得阶段性成就。从两个维度看:一是深化推进对外开放便利安排。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立起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主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聚焦贸易、投资和金融开放便利化作出不同安排,促进大湾区城市协同,有序推进服务贸易、跨境投融资开放便利。二是加强对标国际市场。以充分借鉴香港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大湾区内地9市借助香港的国际化窗口逐步对标国际规则和做法,利用好大湾区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优势,通过大湾区内跨境要素流动、跨境投融资试点等有利条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形成覆製推广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涵盖“硬联通”和“软联通”,三地加快规则对接、机制衔接,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2019至2023年,大湾区货物贸易顺差增至2823.32亿美元,增幅102%;2025年前7个月,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5.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20%。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全球第一。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大湾区独角兽企业从2020年的33家增长至2024年的70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开放、融合联通为外资提供了更大市场,2024年广州、深圳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183家,占全国总量30.8%。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吸引逾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为香港带来逾1600亿港元直接投资。
经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贸易、投资和金融双向开放的力度加大,给全球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确定性。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有序推进上海浦东引领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进程中取得良好成效。展望未来,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进程有望加快,前期的政策试点及创新机制将随着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而走向成熟,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于香港而言,不但拥有国际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而且金融、航运和贸易三大国际中心地位巩固提升,吸引大量国际人才,成为汇聚国际资本、企业、人才和科技的高地。
香港不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而且深化同上海浦东引领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合作,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纽带作用,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及人民币国际化,有力地支持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